成语拼音:náng kuò sì hǎi
成语解释:囊括:比喻统统包罗在内。指统一全国。
成语出处: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秦孝公据殽函之固,拥雍州之地,君臣固守,以窥周室,有席卷天下、包举宇内、囊括四海之意,并吞八荒之心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统一全国
繁体字形:囊括四海
英文翻译:unify the whole country
囊:[náng]1.袋子:布囊。2.像袋子的东西:胆囊。3.用袋子装:囊沙。[nāng]〔囊膪〕猪胸腹部又肥又松的肉。膪(chuài)。
括:[kuò]1.扎;束:括约肌。2.包括:总括。概括。3.对部分文字加上括号:把这几个字用括号括起来。4.姓。[guā]见〖挺括〗。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“囊括四海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一张大网覆盖了所有海域,但实际上它更多用来形容一种包容万物的胸怀或能力。比如,一位企业家在制定公司战略时说:“我们的目标不是争夺单一市场,而是要囊括四海,覆盖不同地区的用户需求。”这里不仅体现了商业野心,更传递了一种开放的态度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用‘四海’而不是‘五湖’?”其实,“四海”在古代文化中象征天下,比如《论语》提到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,而“囊括四海”更强调主动的包容与整合。比如一位老师鼓励学生:“读书不是为了死记硬背,而是培养囊括四海的思维,把不同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。”这种用法跳出了地理概念,转向了认知层面的广度。
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城市改造项目。某市长在规划会议上说:“老城区改造不能只盯着建筑本身,必须囊括四海,兼顾居民生活、文化传承和生态平衡。”这让我想到,真正的“囊括”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,而是多维度的有机融合。现代社会发展中,这种系统化思维越来越重要。
有人疑惑:“这个成语会不会显得夸张?”其实关键在于使用场景。当我们在团队合作中说“这次活动策划要囊括四海,让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都能找到乐趣”,重点是通过周全的考虑展现诚意。比起“面面俱到”,它更有种豪迈的气魄,适合需要激发行动力的场合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当代的价值在于提醒我们突破局限。就像手机从通讯工具发展为“囊括四海”的智能终端,包容性创新往往带来更大突破。与其纠结是否真能覆盖“四海”,不如思考如何在不同领域建立连接——毕竟,世界本就是由无数碎片拼成的整体。
下次遇到需要展现格局的场景时,不妨试试这个词。比如在社区活动中提议:“我们的垃圾分类方案应该囊括四海,既考虑老年群体的习惯,也结合年轻人的科技手段。”这种表达既明确目标,又暗示了解决方案的包容性,比单纯说“全面”更有画面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