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
成语解释: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。“四海”指天下,全国。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颜渊》: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!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分句;含褒义
繁体字形:四海之内皆兄弟
英文翻译:Brothers all over the world
四:1.三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姓。3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内:[nèi]1.里面,与“外”相对:内部。内外。内定。内地。内阁。内行(háng)。内涵。2.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:内人。内亲。内弟。3.亲近:内君子而外小人。[nà]古同“纳”,收入;接受。
皆:都;都是:比比皆是。尽人皆知。有口皆碑。放之四海而皆准。
兄:1.哥哥:父兄。胞兄。从兄。2.亲戚中同辈而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:表兄。3.对男性朋友的尊称:仁兄。
弟:[dì]1.同父母(或只同父、只同母)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:弟弟。兄弟。2.亲戚或亲族间辈分相同的比自己年纪小的男子:表弟。堂弟。3.称同辈比自己年纪小的男性:老弟。师弟。4.学生对老师自称或别人指称:弟子。徒弟。5.古同“第”,次序。6.古同“第”,但。[tì]古同“悌”,孝悌。[tuí]〔弟靡〕颓唐;柔顺。
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出自《论语》,字面意思是“天下人都像兄弟一样亲近”。这个成语常用来表达跨越地域、文化差异的包容态度。比如:在跨国公司的团队里,成员来自十几个国家,但大家合作时始终秉持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的理念,遇到文化冲突时总能互相理解。
核心问题一:这个成语只是理想主义的口号吗?有人觉得“天下人都是兄弟”太不现实,毕竟现实中连亲兄弟都可能吵架。但成语的核心并非要求所有人亲密无间,而是强调一种“主动理解他人”的视角。比如在高铁上遇到陌生人抱怨座位拥挤,与其争执,不如笑着说“四海之内皆兄弟嘛,挤一挤就当体验春运了”,瞬间化解尴尬。
核心问题二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传统观念吗?当快递员冒雨送货迟到时,一句“兄弟辛苦了”比投诉电话更能传递温度。我曾亲眼见到早餐店老板为环卫工人免费续豆浆,他边倒边说:“咱们都是出门讨生活的兄弟。”这种朴实的践行,比任何大道理都让人感受到成语的生命力。
个人观察:数字化时代的新诠释有趣的是,年轻一代正在赋予这个成语新内涵。网络游戏里组队打副本的队友可能来自五大洲,大家用翻译软件沟通战术,失误时发个“兄弟别慌”的表情包。这种隔着屏幕的默契,恰似古人“天涯若比邻”的升级版。
与其纠结成语是否百分百准确,不如关注它带来的行动启示:点外卖时多给骑手两分钟宽容度,刷到不同观点时先思考再反驳。当越来越多人把“兄弟”的定义从血缘扩展到人性共鸣,或许我们真能离“四海一家”更近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