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ng
  • hǎi
  • zhī
  • xu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ng hǎi zhī xué

成语解释:学:学识,学问。如江海般浩瀚无边的学识。比喻学识渊博

成语出处:明·无名氏《女真观》第二折:“先生江海之学,小道是井底之蛙,焉敢班门弄斧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人的学识等

繁体字形:江海之壆

英文翻译:The study of the river and the sea

江海之学的意思

江:1.大河:长江。珠江。黑龙江。2.(Jiāng)指长江:江汉。江淮。江南。江左。3.姓。
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江海之学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“海纳百川”的画面。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比喻做学问要像江海接纳支流一样,广泛吸收不同领域的知识。比如有人评价一位历史学家:“他研究唐宋诗词,却精通地理、民俗甚至天文历法,真是深得江海之学的精髓。”

为什么说“江海之学”特别适合当代人?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单一领域的专精已不足以应对复杂问题。就像程序员学点心理学能做出更人性化的产品,医生了解基础编程可以更好操作智能诊疗设备。知识的“支流”交汇处,往往藏着创新的突破口。

上周遇到个有趣的案例:社区菜场的张阿姨用直播卖菜,她不仅研究短视频算法,还跟着孙子学英语招呼外国顾客。当被问及秘诀,她笑道:“我们卖菜的讲究货如轮转,学东西不也得像江水流动起来才有活气?”这种朴素的智慧,恰是江海之学的生动注解。

如何避免成为“知识貔貅”?有位朋友曾苦恼:“报了七个线上课程,笔记存了十几个G,遇到实际问题照样抓瞎。”这让我想到江河入海前的景象——百川奔腾固然壮观,若没有明确流向终成沼泽。建议每月设定主题式学习目标,比如“提升沟通效率”就融合表达技巧、倾听训练、情商管理,让零散知识形成合力。

有位教育者的做法值得参考:她要求学生在研究《红楼梦》时,必须结合清代服饰纹样、漕运经济、中药配伍三个维度。有个男生因此发现,书中丫鬟们的头饰变化竟暗合贾府兴衰轨迹。这种“知识织网”的学习方式,让记忆不再是碎片化的堆积。

坚持每天晨读时,我会特意把专业书和看似无关的杂书交替着看。前天读《昆虫记》时突然想通了个数据可视化的设计难点——甲虫翅膀的结构启发了动态图标的展开逻辑。这种意外收获,大概就是江海之学最迷人的馈赠。

知识的海洋里,有人选择深耕某片水域,有人偏爱扬帆探寻新大陆。重要的是保持水流般的生命力,既接纳细雨也包容泥沙,在持续流动中沉淀属于自己的智慧河床。正如黄河九曲终向东,学习本就是一场奔向开阔的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