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ǒu ěr zhī xué
成语解释: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,而没有真正的学识。
成语出处:荀况《荀子 劝学》:“小人之学也,入乎耳,出乎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含贬义,指道听途说的肤浅之学
繁体字形:口耳之壆
英文翻译:fragmentary hearsay knowledge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口耳之学,听起来像不像小时候听爷爷奶奶讲的那些故事?比如“吃鱼籽会变笨”“晚上剪指甲不吉利”,这些代代相传的说法,既没有课本记载,也查不到科学依据,却像种子一样扎根在我们的记忆里。
有人要问了:这种靠嘴巴传播的经验真的靠谱吗?举个现实例子——小王跟着邻居学炒股,天天听“内幕消息”买进卖出,结果半年亏了20万。这就是典型的口耳之学陷阱: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被不断加工,就像复读机游戏,传到第十个人耳朵里早就面目全非。
不过别急着否定所有口耳相传的东西。去年台风天,沿海渔民靠着祖辈传下来的观星辨天气土办法,比气象预报早三个小时把渔船开回港口。这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生活智慧,就像沙滩上的贝壳,虽然不发光,关键时刻能救命。
我常想,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口耳之学正在变异。家族群转发的养生秘方、短视频里的职场干货、朋友圈的投资建议,本质上都是新瓶装旧酒。前几天看见00后表妹跟着网红学“5分钟读完《百年孤独》”,既觉得荒诞又理解这种焦虑——我们都想走捷径获取知识。
关键在于建立信息滤网。就像吃自助餐要挑新鲜食材,接收口耳知识时要问三个问题:谁说出来的?经过实践验证了吗?适不适合我现在的处境?上周同事教我“开会时多喝水能缓解紧张”,试了三次发现确实管用,这样的经验就值得收进自己的知识锦囊。
知识获取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。把系统学习比作正餐,口耳之学就像零食,解馋可以,当饭吃会营养不良。下次听到“过来人的经验”时,不妨带着侦探心态去求证,毕竟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,学会在海滩上挑珍珠才是真本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