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ì suǒ bù jí
成语解释:及:达到。凭自己的力量不能做到。
成语出处:宋 释惠洪《石门文字禅》:“平生所未见之文,公力所不及之义,备聚其中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力所不及
英文翻译:beyond one 's power
力:1.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。力有三个要素,即力的大小、方向和作用点。2.力量;能力:人力。物力。目力。脑力。药力。理解力。说服力。战斗力。3.特指体力:大力士。四肢无力。用力推车。4.尽力;努力:力争上游。维护甚力。5.姓。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及:1.达到:波及。普及。及格。目力所及。由表及里。将及十载。2.赶上:及时。及早。望尘莫及。3.比得上:论学习,我不及他。4.推及;顾及: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。攻其一点,不及其余。5.姓。6.用“及”连接的成分多在意义上有主次之分,主要的成分放在“及”的前面。
说到"力所不及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听过但不太会用。举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:邻居老王想自己修屋顶,结果发现梯子不够高,材料也不齐备,折腾半天只能放弃。这时候他摇摇头说:"哎,这事真是力所不及啊。"
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理解?其实就是说某件事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,怎么努力都做不到。比如让文科生解高数题,或者让旱鸭子去教游泳,都属于典型的力所不及。
遇到力所不及的情况该怎么办?有个有趣的发现:承认自己做不到的人,往往比硬撑的人更快解决问题。上周公司接了个跨国项目,新同事主动请缨做翻译,结果发现专业术语根本搞不定。后来他及时求助翻译团队,反而提前完成了任务。
很多人会把"力所不及"和"无能为力"搞混。其实前者强调客观能力不足,比如小学生解不开微积分;后者更多指主观条件限制,像疫情期间没法出国旅游。掌握这种细微差别,说话会更准确。
我发现现代人有个误区:总想把所有事情都包揽下来。其实就像手机内存有限,装太多APP会卡顿。适当承认某些事情超出能力范围,反而能腾出精力做好擅长的事。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,坚持自己写脚本拍视频剪片子,结果每个环节都平平无奇,后来外包剪辑后账号数据翻了三倍。
如何判断是否力所不及?有个简单的方法:投入20%精力后仍毫无进展,就该重新评估了。就像玩拼图时,如果半小时都找不到相邻的两块,可能说明缺了零件,或者根本拿错图样。
最后想说,力所不及不是失败宣言,而是认清现实的智慧。古人造这个词很妙,既说明了客观限制,又留有余地——现在做不到的事,或许通过学习和合作就能突破。就像小时候觉得骑自行车很难,长大后自然就会了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