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ǐ suǒ bù yù,wù shī yú rén
成语解释:自己不愿意的,不要加给别人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卫灵公》:“子曰:‘其恕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’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主语;用于劝戒之语
繁体字形:己所不慾,勿施于人
英文翻译:Don't do what you don't want
己:1.自己:知己知彼。舍己为人。严于律己。2.天干的第六位。见〖干支〗。3.姓。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欲:1.欲望:食欲。求知欲。2.想要;希望:欲言又止。从心所欲。3.需要:胆欲大而心欲细。4.将要:摇摇欲坠。山雨欲来风满楼。
勿:表示禁止或劝阻,相当于“不要”:切勿上当。请勿入内。
施:1.施行2.;施展:实施。措施。施工。无计可施。3.给予:施礼。施压力。4.施舍:施诊。施与。5.在物体上加某种东西:施粉(搽粉)。施化肥。6.姓。
于:1.a)在:她生于1949年。来信已于日前收到。黄河发源于青海。b)向:问道于盲。告慰于知己。求救于人。c)给:嫁祸于人。献身于科学事业。d)对;对于:忠于祖国。有益于人民。形势于我们有利。e)自;从:青出于蓝。出于自愿。f)表示比较:大于。少于。高于。低于。g)表示被动:见笑于大方之家。2.后缀。a)动词后缀:合于。属于。在于。至于。b)形容词后缀:勇于负责。善于调度。易于了解。难于实行。“於”3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小明最近和同事因为工作分配闹矛盾。他总抱怨别人把繁琐任务推给自己,但转头却要求新来的实习生加班做报表。朋友提醒他:“你讨厌被塞杂活,为啥还要让别人受这个罪?这叫‘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’。”小明顿时脸红,第二天主动调整了任务分配方式。
问:这个成语的核心是啥?答:本质是建立“同理心坐标系”。就像我们在地图App里输入起点和终点才能规划路线,处理人际关系时,需要先把自己的感受设为坐标原点,再推演他人的处境。比如不喜欢被贴标签的人,就别用“妈宝男”“花瓶女”这样的词形容别人。
上周超市里有个真实案例:排队结账时,前边大妈因为收银员动作慢破口大骂。结果轮到她扫码时,手机支付连续三次识别失败,后面队伍开始躁动。这时候若能想起“己所不欲”,或许就能少些火药味,多些包容心。
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老道理吗?答: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,这个原则反而越重要。看看网络暴力就知道,很多人隔着屏幕说着永远不会当面讲的话。要是能在按下发送键前想想:“这话要是冲我说的,我能接受吗?”至少能过滤掉三成恶意评论。
我个人在带团队时有个实践:制定任何规则前,先做“角色转换测试”。比如要求下属24小时回邮件,就先试着自己半夜三点爬起来回复工作信息。这种切身体验往往能修正很多不合理的决定,毕竟真正的共情不是脑补,而是真刀真枪的体验。
最近邻居装修引发思考。他家每天八点准时钻墙,却在我周末弹钢琴时上门抗议。这种“严于律人,宽以待己”的双标,就像往人际关系里撒图钉,走得越急伤得越深。若能遵守“己所不欲”的黄金法则,社区矛盾能减少大半。
期待大家把这些思考带入生活场景:点外卖时对迟到的骑手多说声谢谢,父母辅导作业要爆炸时回忆自己小时候的数学考卷,甚至国际交往中强国对待弱国的态度——真正文明的尺度,永远在于如何对待你本可以施加压迫的对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