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uǒ
  • wé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é suǒ bù wéi

成语解释: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为。

成语出处:《南史·孔琇之传》:“有小儿,年十岁,偷刈邻家稻一束,琇之付狱案罪,或谏之,琇之曰:‘十岁便能为盗,长大何所不为?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疑问句

繁体字形:何所不為

英文翻译:as wicked as possible

何所不为的意思

何:[hé]1.疑问代词(a.什么,如“何人?”b.为什么,如“何必如此?”c.哪样,怎样,如“何不?”“何如?”d.哪里,如“何往?”e.发表反问,如“何乐而不为?”)。2.副词,多么:何其壮哉!3.姓。[hè]古同“”,担。[hē]古同“”,谴责。
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何所不为”,许多人可能会疑惑: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其实它常被误用,甚至有人认为它和“无所不为”是同一个意思。但仔细想想,“何所不为”更像是一种反问,字面意思是“有什么事情不能做呢?”,隐含“只要有必要,任何手段都可以尝试”的态度。

举个例子:小李为了完成项目,加班熬夜、请教同事、自学新技能,简直是何所不为。这里的“何所不为”突出了他的拼劲,但用词是否准确呢?其实更贴切的表达应该是“竭尽全力”。这种混淆恰恰说明,成语的使用需要结合语境,不能单凭字面意思随意替换。

有人可能会问:既然容易混淆,为什么还有人用这个说法?这或许反映了语言使用中的灵活性。就像“空穴来风”原本指事出有因,现在常被误用为“毫无根据”,语言本身就在不断演变。不过个人认为,关键是要让表达更清晰。与其用可能引发误解的“何所不为”,不如直接说“想尽办法”或“全力以赴”。

再看职场中的实际情况。当领导说“这个季度必须达标,何所不为”,员工可能会理解为允许打破常规。但换个角度,如果用“我们要在合规前提下创新突破”,既保持了积极性,又划清了底线。可见词语的选择直接影响行动导向。

语言就像工具箱,关键不在于工具是否冷门,而在于能否精准完成工作。与其纠结某个成语的“正确用法”,不如多思考如何让表达更接地气。毕竟沟通的本质是信息传递,不是炫技大赛。下次遇到拿不准的成语时,不妨换成更直白的说法——这或许才是真正的“何所不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