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n suǒ bù jiàn
成语解释:见“见所未见”。
成语出处:汉·扬雄《法言·渊骞》:“七十子之于仲尼也,日闻所不闻,见所不见,文章亦不足为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或事物等
繁体字形:見所不見
英文翻译:see what one has never seen before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有人问:"见所不见"到底是什么意思?这个成语看起来有点矛盾啊。其实它描述的是对明显存在的事物视若无睹,同时又能在平凡中发现不为人知的细节——就像摄影师既会忽略背景里的广告牌,却能捕捉到树叶上晶莹的露珠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办公室新来的实习生小张总是记错报表格式,但每次客户来访时,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对方的水杯空了。同事们笑他"该注意的不注意,不该注意的瞎积极",这不就是典型的"见所不见"吗?
为什么人会有这种选择性关注呢?心理学研究显示,我们的大脑每天要处理3400万条信息,就像手机同时运行二十个APP会卡顿。当注意力聚焦在某件事物上,其他信息就会被自动过滤。比如家长会上,老师夸你家孩子作文写得好,你可能完全没听见,只顾盯着成绩单上的数学分数。
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种能力?我常建议朋友做"视角切换练习":每天选个固定时段,把手机镜头对准平时忽略的角落。上周我在小区垃圾站旁发现了一丛野蔷薇,缠绕着生锈的铁栅栏开得正艳,这种反差美让我重新思考"废弃空间"的定义。
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变成"吹毛求疵"?关键在于平衡。就像厨师既要保证菜品卫生,也要摆盘精美。我采访过的一位文物修复师说得好:"修旧如旧不是放任破损,而是读懂每道裂痕背后的故事。"这种在宏观与微观间自由切换的眼光,或许就是"见所不见"的最高境界。
下次当朋友埋怨你"总是注意奇怪的地方",不妨笑着回应:我可是在修炼古人说的"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"。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懂得合理分配注意力,才是真正的生存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