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éng méi nù mù
成语解释:眉毛横竖;双目怒睁。形容强、凶狠的神情。
成语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1回:“不一时,只听得院子里许多脚步响,早进来了横眉怒目,挺胸凸肚的一群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、谓语、状语;指怒目而视
繁体字形:横眉怒目
英文翻译:face others with frowning brows and angry eyes
横:[héng]1.跟地面平行的(跟“竖、直”相对):横额。横梁。2.地理上东西向的(跟“纵1”相对):黄河横贯本省。3.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(跟“竖、直、纵1”相对):横队。墙上横着写着几个大字。4.跟物体的长的一边垂直的(跟“竖、直、纵1”相对):横剖面。人行横道。横着切一刀。5.使物体成横向:把扁担横过来。6.纵横杂乱:横生。横流。血肉横飞。7.与“横”(hèng)8.义相近,但只用于成语或文言词中。9.汉字的笔画,平着由左向右,形状是“一”。10.横竖;反正:我横不那么办!。事情是你干的,我横没过问。11.姓。[hèng]不吉利的;意外的:横事。横祸。
眉:1.眉毛:浓眉。眉开眼笑。2.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:书眉。眉批。3.姓。
怒:1.生气;气愤:发怒。恼怒。2.盛大:怒潮。狂风怒号。山花怒放。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“横眉怒目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超市排队结账时,有人突然插队,后面的大叔立刻瞪起眼睛、皱紧眉头,喉咙里“哼”了一声——这就是标准的“横眉怒目”。这种表情不需要说话,就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警告意味。
有人可能会问:横眉怒目究竟传递了什么情绪?其实它像人体自带的警报器,眉毛竖起代表防御机制启动,瞪大的眼睛如同探照灯锁定目标。这种表情比语言更高效,能在瞬间让对方意识到“你越界了”。
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负面场景吗?不完全对。比如小学班主任发现课堂纪律失控时,突然收起笑容板起脸,原本闹腾的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——这种带着责任感的严肃神情,同样属于“横眉怒目”的正面应用。警察维持秩序时的威严表情,也属于这个范畴。
为什么我们至今还在用这个成语?观察地铁安检口就能找到答案。当有人试图带违禁品通过时,安检员瞬间绷紧的面部肌肉比语言劝阻更快生效。这种跨越语言障碍的微表情,比十句“请配合检查”更有震慑力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“有立场的严肃”。就像小区里遛狗不牵绳的邻居,遇上较真的大爷用眼神警告时,那种既不想吵架又要表明态度的微妙状态,用“横眉怒目”形容再贴切不过。
有趣的是,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带着克制。你看短视频里家长辅导作业的经典场景:妈妈拿着作业本,眉头越皱越紧却强压怒火——这种“半成品”的横眉怒目,反而比完全爆发的版本更有生活气息。
文学作品中怎么活用这个成语?不妨想象武侠小说里的镖师押镖,遇到劫匪时既不拔刀也不叫骂,只是用凌厉眼神扫过对方。这种留白的描写方式,比直接写“他非常生气”更能让读者脑补紧张氛围。
在人际交往中,适度的横眉怒目其实是健康的情感表达。就像朋友开玩笑过火时,你故意板起脸瞪他两秒,既表明了底线又不会破坏关系。这种社交场景中的弹性运用,正是成语生命力的体现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心理学研究发现,人类识别愤怒表情的速度比识别快乐快0.2秒。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“横眉怒目”能成为跨越古今的通用情绪符号,毕竟在紧急情况下,0.2秒可能就是安全与危险的分界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