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ù mù zhēng méi
成语解释:瞪大眼睛,咬紧牙关。形容愤恨之极
成语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55回:“但见赵云怒目睁眉,只待厮杀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愤恨之极
繁体字形:怒目睁眉
英文翻译:Angry eyes and eyebrows
怒:1.生气;气愤:发怒。恼怒。2.盛大:怒潮。狂风怒号。山花怒放。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睁:张开(眼睛):睁眼。风沙打得眼睛睁不开。
眉:1.眉毛:浓眉。眉开眼笑。2.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:书眉。眉批。3.姓。
“怒目睁眉”这个成语到底用在什么地方?举个例子:老王发现儿子偷偷把家里的古董花瓶拿去换游戏机,气得怒目睁眉,手里的报纸抖得哗哗响。这时候邻居张婶刚好来借酱油,见状赶紧打圆场:“孩子不懂事,慢慢教嘛”。
有人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这个成语?直接说“生气”不就行了?关键在于表情细节的生动性——瞪圆的眼睛、竖起的眉毛瞬间让人脑补出面部特写,比单纯说“生气”多了画面感和戏剧张力。就像电影镜头突然给人物面部特写,观众马上能get到情绪爆发点。
在职场中也能见到类似场景。上周部门会议上,李组长看到季度报表里的数据错误,突然怒目睁眉地拍桌:“这种低级错误还要出现几次?”原本昏昏欲睡的同事们瞬间坐直,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。这里如果用“发火”代替,就少了那种突如其来的震慑力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自带旧式话本小说的江湖气。我个人在写现代小说时更倾向用“气得瞳孔地震”这样的新说法,但在历史剧剧本里,“怒目睁眉”就像量身定做的戏服,能让角色瞬间立住敢爱敢恨的人设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90后父母现在常把这个成语活用在育儿场景。比如孩子把墙面当画布时,妈妈叉腰瞪眼摆出怒目睁眉的架势,结果自己先憋不住笑场。这种古今碰撞的用法,反而让传统成语焕发新生机。
最后不妨想想:当我们需要表达强烈情绪时,是该像京剧脸谱般夸张外放,还是学习现代人的情绪管理?或许答案藏在成语本身的智慧里——短暂的情绪爆发未尝不可,重要的是及时回归理性沟通。就像雷阵雨来得猛烈但去得也快,雨后还能看见彩虹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