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ē tán xiàng yì
成语解释: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。
成语出处:汉 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街谈巷议,弹射臧否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民间的舆论
繁体字形:街談巷議
英文翻译:street gossip
街:街道,两旁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:大街小巷。
谈:1.说话或讨论:漫谈。面谈。谈思想。二人谈得很投机。2.所说的话:奇谈。美谈。无稽之谈。3.姓。
巷:[xiàng]1.较窄的街道:深巷。陋巷。一条小巷。街头巷尾。街谈巷议。2.(Xiàng)姓。[hàng]巷道。
议:1.讨论;商量:自报公议。2.意见:建议。提议。3.评论:物议。无可非议。
“街谈巷议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大街小巷里的谈论”,常用来形容民间流传的闲话或未经证实的消息。比如最近社区群里有人讨论“隔壁小区要建垃圾站”,结果第二天物业就贴出告示说这是谣言——这就是典型的街谈巷议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人们总爱传播这些真假难辨的消息?其实这和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有关。想象一下菜市场里,两个大妈边挑土豆边聊:“听说老王家儿子考上公务员了!”这话可能从“笔试通过”传成“已经入职”,再变成“当上科长”。信息的变形过程就像一场接力游戏,每个传递者都无意中添了点“个人创意”。
我在便利店就见过有趣一幕:收银员和顾客争论“某明星是不是隐婚”。收银员坚持说“我表姐的同事在剧组工作,亲眼见过结婚证”,顾客则翻出手机里的辟谣声明。这种场景恰恰说明,街谈巷议既是信息交流的渠道,也可能成为谣言的温床。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辨别——就像吃鱼要挑刺,听消息也得学会过滤。
不过换个角度看,街谈巷议也有积极意义。去年我们小区水管改造,施工方案就是通过居民闲聊传到居委会耳朵里,最后优化了施工时间。这些看似琐碎的议论,有时反而能反映真实民意。就像火锅里的底料,各种声音咕嘟咕嘟煮在一起,最后熬出社会的真实味道。
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,街谈巷议早已突破地理限制。微信群里的“震惊体”文章、短视频平台的“独家爆料”,本质上都是数字版的街头闲聊。有趣的是,有些商家会特意制造“街谈巷议”效果,比如在奶茶店门口安排人排队,营造火爆假象——这招虽然老套,但确实管用。
面对纷杂的民间议论,我的建议是:保持适度的好奇心,但别让好奇心牵着鼻子走。就像听天气预报,既要关注是否下雨,也要明白局部地区可能有误差。下次再听到惊人消息时,不妨先问三个问题:消息来源靠谱吗?逻辑讲得通吗?官方有说法吗?这套“灵魂三问”能帮我们避开不少坑。
信息的传播方式在变,但人性始终相通。从古至今,茶馆里的龙门阵和朋友圈的九宫格,本质上都在满足人们分享与连接的需求。重要的是在这场永不落幕的“传闻接力赛”里,我们既要做热情的参与者,也要做清醒的观察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