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ǐ tán xiàng yì
成语解释:里:乡里、邻居。邻里街巷间人们的议论谈说。指民间的议论。
成语出处:宋·曾敏行《独醒杂说·附录》:“上自朝廷典章,下至稗里杂家,里谈巷议,无不记览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民间的舆论
繁体字形:裏談巷議
英文翻译:town talk of the streets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谈:1.说话或讨论:漫谈。面谈。谈思想。二人谈得很投机。2.所说的话:奇谈。美谈。无稽之谈。3.姓。
巷:[xiàng]1.较窄的街道:深巷。陋巷。一条小巷。街头巷尾。街谈巷议。2.(Xiàng)姓。[hàng]巷道。
议:1.讨论;商量:自报公议。2.意见:建议。提议。3.评论:物议。无可非议。
“里谈巷议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文绉绉的?其实它说的就是“街头巷尾都在讨论某件事”,比如最近社区里突然开了一家网红奶茶店,邻居大妈买菜时聊、快递小哥送件时提,连楼下遛狗的大爷都能插两句嘴——这种全民热议的场景,用“里谈巷议”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和‘众说纷纭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关键在氛围感。“众说纷纭”强调意见不统一,而“里谈巷议”更侧重讨论本身的广泛性。就像上周菜市场猪肉涨价,张婶说是因为饲料贵,李叔猜是运输成本高,王奶奶却觉得是商家囤货——这时候用“里谈巷议”既能体现讨论热度,又暗示着信息未必准确。
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“未经官方证实的消息传播”。比如前阵子我们小区突然流传要拆迁,明明谁也没看到红头文件,但早餐铺的豆浆碗边、健身广场的太极队里,到处都能听到各种版本的补偿方案。这种自发性的讨论浪潮,恰恰印证了民间信息传播的有趣生态。
说到这儿,我倒觉得“里谈巷议”在短视频时代焕发了新生。以前人们蹲在巷口唠嗑,现在抱着手机刷评论,本质上都是群体性讨论的延伸。就像上周某明星的绯闻,从微博热搜蔓延到家族群聊,再变成办公室茶水间的谈资,不同场景切换中始终保持着话题热度。
或许有人会质疑:“现在都是算法推送了,这种传统成语还适用吗?”其实越是信息爆炸,越需要这类凝练的表达。当某个话题同时出现在朋友圈、电梯广告和出租车广播里时,用“里谈巷议”来形容,反而比说“全网刷屏”更有种烟火气的生活质感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我们小区物业最近换了垃圾分类方案,业主群里吵得不可开交,楼下垃圾桶旁更是诞生了多个辩论分赛场。这种线上线下交织的讨论盛况,不正是数字时代的“里谈巷议”吗?可见只要人类还有交流欲望,这个成语就永远不会过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