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dī guì jiàn
成语解释:贵:尊贵。指物体的价值或人的地位的高下等级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价格、职位等
繁体字形:高低贵贱
英文翻译:High and low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低:1.从下向上距离小;离地面近(跟“高”相对,2.同):低空。飞机低飞绕场一周。水位降低了。3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:低地。声音太低。眼高手低。4.等级在下的:低年级学生。我比哥哥低一班。5.(头)向下垂:低着头。
贵:1.价格高;价值大(跟“贱”相对):绸缎比棉布贵。春雨贵如油。2.评价高;值得珍视或重视:宝贵。可贵。3.以某种情况为可贵:人贵有自知之明。锻炼身体,贵在坚持。4.地位优越(跟“贱”相对):贵族。贵妇人。达官贵人。5.敬辞,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:贵姓。贵国。高抬贵手。6.姓。
贱:1.价钱低:贱价出售。2.地位低下:卑贱。贫贱。3.卑鄙;下贱:贱货。贱骨头。4.谦辞。称有关自己的:贱躯。5.轻视;瞧不起:人皆贱之。
“高低贵贱”这个词组常被用来形容社会地位或物品价值的差异,但成语里藏着哪些智慧?举个例子,《红楼梦》里写刘姥姥进大观园时,凤姐笑道:“贵人多忘事”,短短五个字既点明身份差异,又暗含人情世故的微妙。
有人问:“为什么古人总用高低贵贱作比喻?”这其实反映了农耕社会的结构特点。比如“贵贱无常”出自《后汉书》,原指官位升降难以预料,如今用来提醒人们:今日的快递小哥可能成为明天的创业明星,职业没有永恒的高低之分。
生活中常见“高不成低不就”的困境。隔壁张叔的儿子考研三年未果,又不愿从基础岗位做起,这不正是成语“高低不就”的现代写照吗?换个角度看,若他肯像成语“能屈能伸”说的那样调整心态,或许能找到新出路。
值得思考的是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些带等级色彩的成语吗?我个人觉得,这些词语就像历史留下的镜子。当我们说“人分三六九等”时,其实在提醒自己要警惕偏见。就像小区保洁阿姨用“贵脚踏贱地”自嘲,反而消解了所谓的等级观念。
观察职场会发现有趣现象。某互联网公司CEO常说“英雄不问出处”,但招聘时仍盯着名校背景。这种矛盾恰恰印证了成语“贵耳贱目”的内涵——人们更愿相信听到的标签,而非亲眼所见的能力。若能践行“寸有所长,尺有所短”的古训,人才市场会更健康。
最后看个暖心例子。菜市场的王婶总念叨“包子有肉不在褶上”,她儿子考取技校烹饪专业时,邻居们起初议论纷纷。三年后他夺得全国烹饪大赛金奖,这故事恰似“贱敛贵发”的现代版——暂时的不被看好,可能积蓄着更大的能量。世间万物本无固定标价,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