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dī bù jiù
成语解释:就:成。高者无力得到,低者又不屑迁就。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
成语出处: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7卷:“因此高低不就,把女儿直挨到一十八岁,尚未许人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形容进退两难处境
繁体字形:高低不就
英文翻译:High and low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低:1.从下向上距离小;离地面近(跟“高”相对,2.同):低空。飞机低飞绕场一周。水位降低了。3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:低地。声音太低。眼高手低。4.等级在下的:低年级学生。我比哥哥低一班。5.(头)向下垂:低着头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就:1.凑近;靠近:迁就。避难就易。2.到;开始从事:就位。就业。就寝。就学。就职。3.被;受:就歼。就擒。4.完成;确定:成就。功成名就。生铁铸就的,不容易拆掉。5.趁着(当前的便利);借着(有时跟“着”字连用):就便。就近。就手儿。就着灯光看书。6.一边儿是菜蔬、果品等,一边儿是主食或酒,两者搭着吃或喝:花生仁儿就酒。7.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: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。就工作经验来说,他比别人要丰富些。8.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:我就来。您稍等一会儿,饭就好了。9.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: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。大风早晨就住了。10.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:想起来就说。卸下了行李,我们就到车间去了。11.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(前面常用“只要、要是、既然”等或者含有这类意思):只要用功,就能学好。他要是不来,我就去找他。谁愿意去,谁就去。12.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,次数多,能力强等:你们两个小组一共才十个人,我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。他三天才来一次,你一天就来三次。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,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。13.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,表示容忍:大点儿就大点儿吧,买下算了。14.仅仅;只:以前就他一个人知道,现在大家都知道了。15.表示加强肯定:我就知道他会来的,今天他果然来了。我就不信我学不会。那就是他的家。幼儿园就在这个胡同里。16.表示假设的让步,跟“就是”2相同:你就送来,我也不要。
“高低不就”这个成语,你听过吗?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卡在中间,既达不到更高的目标,又不愿接受更低的条件。比如职场中,有人既看不上基层岗位,又够不到管理职位,结果长时间处于“待机”状态。这时候问题来了:为什么会出现这种“卡住”的情况?
举个具体例子:小李想跳槽,但大公司的职位要求太高,小公司开的薪资又让他不满意。他既不愿降低薪资预期,又没信心挑战高难度岗位,结果半年过去还在原地打转。这里的关键矛盾是什么?其实是个人能力与目标之间的错位。当能力不足以支撑野心,但又不愿妥协时,“高低不就”就成了必然结果。
或许有人会问:这种情况完全是坏事吗?未必。有位创业者分享过亲身经历:他最初既不想做传统行业,又没资源做高科技项目,却在“中间地带”发现了智能家居改造的商机。这说明“高低不就”的状态,反而可能成为创新的催化剂——当标准框架不适用时,新的可能性就会浮现。
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比如年轻人找对象时,既不愿将就“条件普通”的对象,又够不着理想中的“完美伴侣”。这时候需要思考:所谓的“高标准”是否真正符合现实?还是被社会观念或他人期待绑架了判断?有时候适当调整参照系,反而能发现更适合自己的选择。
从个人观察来看,当代社会的“高低不就”现象,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过载带来的选择焦虑。当各种成功案例通过社交媒体扑面而来时,人们容易产生“别人能做到,我也必须做到”的错觉。实际上,每个人的成长节奏本就不同,关键是要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坐标系。
下次当你感觉“卡在中间”时,不妨试试这个方法:拿出纸笔列出三个问题——我现在具备什么?我真正想要什么?两者之间的差距如何填补?这种具象化的思考,往往比空想更能打破僵局。毕竟,人生的阶梯未必只能向上或向下爬,横向开拓同样能创造价值。
说到底,“高低不就”更像是个动态标尺而非固定标签。今天的“够不着”,可能成为明天跨越的跳板;此刻的“不愿将就”,或许正在为未来积蓄能量。重要的是保持行动的勇气,而非困在非此即彼的选择焦虑里。或许,适时调整对“高”和“低”的定义,反而能发现意料之外的第三条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