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bù còu,dī bù jiù
成语解释:就:成。高者无力得到,低者又不屑迁就。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
成语出处: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24卷:“所以高不辏,低不就,那些做媒的,见这两个老人家难理会,也有好些不耐烦,所以亲事越迟了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形容进退两难处境
繁体字形:高不辏,低不就
英文翻译:High but not low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辏:1.车轮的辐集中到毂上:辐辏。2.聚集:辏集。辏石累卵。
低:1.从下向上距离小;离地面近(跟“高”相对,2.同):低空。飞机低飞绕场一周。水位降低了。3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:低地。声音太低。眼高手低。4.等级在下的:低年级学生。我比哥哥低一班。5.(头)向下垂:低着头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就:1.凑近;靠近:迁就。避难就易。2.到;开始从事:就位。就业。就寝。就学。就职。3.被;受:就歼。就擒。4.完成;确定:成就。功成名就。生铁铸就的,不容易拆掉。5.趁着(当前的便利);借着(有时跟“着”字连用):就便。就近。就手儿。就着灯光看书。6.一边儿是菜蔬、果品等,一边儿是主食或酒,两者搭着吃或喝:花生仁儿就酒。7.表示动作的对象或话题的范围: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。就工作经验来说,他比别人要丰富些。8.表示在很短的时间以内:我就来。您稍等一会儿,饭就好了。9.表示事情发生得早或结束得早:他十五岁就参加革命了。大风早晨就住了。10.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:想起来就说。卸下了行李,我们就到车间去了。11.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自然怎么样(前面常用“只要、要是、既然”等或者含有这类意思):只要用功,就能学好。他要是不来,我就去找他。谁愿意去,谁就去。12.表示对比起来数目大,次数多,能力强等:你们两个小组一共才十个人,我们一个小组就十个人。他三天才来一次,你一天就来三次。这块大石头两个人抬都没抬起来,他一个人就把它背走了。13.放在两个相同的成分之间,表示容忍:大点儿就大点儿吧,买下算了。14.仅仅;只:以前就他一个人知道,现在大家都知道了。15.表示加强肯定:我就知道他会来的,今天他果然来了。我就不信我学不会。那就是他的家。幼儿园就在这个胡同里。16.表示假设的让步,跟“就是”2相同:你就送来,我也不要。
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:站在甜品柜台前,既觉得38元的抹茶蛋糕太贵,又看不上15元的鸡蛋布丁,最后空着手离开?这种「高不辏,低不就」的纠结状态,就像站在旋转楼梯中间,往上走费劲,往下走不甘。
为什么我们容易陷入这种困境?说到底是对自我定位的模糊。就像网购时把价格筛选区间设为「50-100元」,实际既想用低价位的预算,又期待买到高价位的品质。这种认知错位在职场选择中尤为明显:应届毕业生期待月薪两万的管理岗,却不愿从基础岗位积累经验。
上周遇到个有趣的案例:朋友公司招聘时,有位面试者拒绝8K的初级岗位,理由是「我同学在隔壁公司拿12K」。细问才知那位同学是计算机专业,而他是行政管理专业——不同赛道的比较,就像拿芒果和榴莲比甜度。这种错位比较,往往让选择标准失去准星。
如何打破这种僵局?不妨试试「三级跳」策略:先摸到够得着的横杆,再借力跃升。认识位做自媒体的姑娘,最初接50元/篇的文案练手,三个月后就能接500元的商业文案。她说得好:「矮树枝不是终点,而是跳板」。与其在高低之间犹豫,不如先抓住确定性的成长机会。
值得警惕的是,消费主义正在加剧这种选择困难。商家刻意营造「轻奢」「平替」等概念,让我们在79元的眉笔和399元的礼盒之间反复权衡。这时候需要清醒认知: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价格标签,而在于是否契合实际需求。就像买登山鞋,专业级防滑功能对城市通勤者而言,可能还不如一双合脚的帆布鞋实用。
有个心理学现象叫「选择适当困难」,指人们在面对5-7个选项时决策质量最高。当我们在「高不辏,低不就」的困境里打转,不妨主动给自己设置选择边界。就像整理衣橱时,先把「绝对不穿」和「必须保留」的衣服分出来,中间地带的取舍就会变得清晰。
最后想起老家菜市场的智慧:卖鱼大叔总会提醒顾客「三点钟的带鱼最新鲜,五点钟的鲳鱼最肥美」。与其纠结「最好」,不如把握「刚好」。毕竟生活不是数学题,很多时候,适合的选项就藏在「将就」和「讲究」的平衡点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