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gā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shí gāo dī

成语解释:识:知道,认识。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、轻重

成语出处: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41回:“你这小畜生,不识高低!看棍!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自傲

繁体字形:不識高低

英文翻译:have no appreciation of a thing 's importance

不识高低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识:[shí]1.认得:识字。相识。2.知识:常识。学识。3.见解;辨别力:很有见识。远见卓识。[zhì]1.记住:博闻强识。2.标志;记号:款识。
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
低:1.从下向上距离小;离地面近(跟“高”相对,2.同):低空。飞机低飞绕场一周。水位降低了。3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下:低地。声音太低。眼高手低。4.等级在下的:低年级学生。我比哥哥低一班。5.(头)向下垂:低着头。

成语评论

不识高低”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说话或做事分不清场合、身份或轻重。比如在职场中,下属当众反驳领导的决策,可能被批评为“不识高低”;而朋友聚会时非要争论严肃话题,也可能被调侃“你这人真是不识高低”。

为什么有人会“不识高低”? 很多时候并非故意冒犯,而是缺乏社交敏感度。就像新手厨师在五星级酒店按家常菜做法烹饪,不是手艺差,而是没意识到场合的特殊性。这种认知差异可能源于经验不足,也可能与性格直率有关。

记得去年参加行业论坛时,有位年轻创业者打断嘉宾发言推销自家产品。事后他私下说:“我以为积极表现是好事”。这个案例生动说明,“识高低”本质是理解特定场景的潜规则。就像玩游戏要先了解规则,否则再好的操作也可能违规。

如何在现代社交中把握分寸? 我的观察是:多听少说、观察模仿永远是最安全的入门法则。参加新活动时,可以像调试程序那样收集环境参数——注意别人的互动距离、话题边界、语气变化。比如在学术会议上,用朋友聊天的随意语气提问就显得不合时宜。

有意思的是,随着社会观念变化,“高低”的标准也在松动。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在权威面前表达观点,这种“不识高低”反而推动着平等对话。就像硅谷流行的那句话:“好的创意可能来自任何角落”,关键是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。

语言就像钥匙,开对了锁才有价值。与其纠结是否“识高低”,不如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。每次开口前,想想对方的角色定位、场合性质、沟通目的,就像摄影师会根据光线调整参数。毕竟,真正有效的交流,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。

不识高低的造句

  1. 造句 小兄弟,今天我认栽了,是我们狗眼不识高低,没能认出真神。
  2. 造句 他见陈德衣着华贵,气度俨然,不似不识高低贵贱的走卒之辈,立时便将这层关系道明,以防莫名其妙又被唐国人虐打。
  3. 造句 不识高低,人偏要你五百钱!不然吃得我几下拳头。
  4. 造句 孔亮不识高低,便去抵敌,吃他一枪对心窝里刺个正着,翻斛斗撞下马去,一道灵魂回梁山泊去了。
  5. 造句 大圣正是那会家不忙,闪过枪头,抡起铁棒,骂道:“你这小畜*,不识高低,看棍!”。
  6. 造句 轻言寡信之人,不可托他;酒后无德之人,不可请他;有运未至之人,不可欺他;不识高低之人,不可睬他;来历不明之人,不可留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