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ù shí zhī wú

成语解释:识:认识。形容人不识字,文化水平很低

成语出处:唐 白居易《与元九书》:“仆始生六七月时,乳母抱弄于书屏下,有指‘无’字、‘之’字示仆者,仆虽口未能言,心已默识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人不识字

繁体字形:不識之無

英文翻译:illiterate

不识之无的意思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识:[shí]1.认得:识字。相识。2.知识:常识。学识。3.见解;辨别力:很有见识。远见卓识。[zhì]1.记住:博闻强识。2.标志;记号:款识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喂,各位老铁,今天咱们来唠唠成语“不识之无”到底咋用。说白了,这词儿听着文绉绉的,其实意思挺直白——就是说一个人连最基础的东西都认不全。比如你让一个从没学过数学的人去解方程,他八成会挠着头说:“这写的啥?我咋连符号都看不懂?”你品,这不就是“不识之无”的典型例子吗?

那问题来了,为啥生活中总有人碰到这种情况呢?嘿,说白了还是信息差在作怪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村里张大爷头回用智能手机,愣是把支付软件当成了相机,举着手机对孙子喊:“咋按了半天快门都没声儿?”你看,技术迭代太快,跟不上趟就容易闹这种“不识之无”的笑话。

不过咱也别光看别人乐呵,自己也可能踩坑。比方说职场新人小刘,领导让他做个SWOT分析,他愣是把PPT里的字母全标红了,还理直气壮地说:“这外国单词不得重点突出嘛!”要我说啊,这种时候千万别端着,多问一嘴就能少走弯路,毕竟现在网上查资料分分钟的事儿。

说到这儿,可能有朋友要问了:“这成语跟‘无知’有啥区别?”好问题!重点就在那个“之”和“无”上。比如老王家闺女背古诗,把“床前明月光”念成“床前日月光”,老王急得直拍大腿:“这可是幼儿园就教过的字啊!”瞧见没?“不识之无”特指本该掌握的基础内容,和广义的“不懂”可不是一码事。

个人觉得吧,现在这个时代,“不识之无”反而成了提醒咱们保持学习的好机会。就拿我二舅来说,五十多岁开始学编程,头两个月连代码符号都认不全,现在居然能自己写个小程序管理菜摊库存。所以说啊,只要肯下功夫,啥“之”啊“无”的障碍都能跨过去,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最后给大伙儿支个招:下次遇到“不识之无”的情况,别急着尴尬,试着用“好奇模式”代替“慌张模式”。就像小孩学走路,摔倒了爬起来接着走,保不齐哪天你熟悉的东西,在别人眼里就成了新鲜玩意儿。社会这所大学啊,永远不缺新课程,咱们保持开放心态就完事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