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zhī
  • wèi
  • zhī
  • g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í zhī wú wèi,qì zhī bù gān

成语解释:味:滋味。吃起来没有滋味,丢掉它又可惜。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

成语出处:鲁迅《书信集·致章廷谦》:“这一种杂志,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,弃之不甘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谓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食之无味,弃之不甘

英文翻译:Tasteless food, unwilling to give up

食之无味,弃之不甘的意思
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
味:1.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的特性:味道。滋味。甜味儿。津津有味。2.物质所具有的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:气味。香味儿。这种味儿很好闻。3.意味;趣味:文笔艰涩无味。这本书越读越有味儿。4.指某类菜肴、食品:腊味。美味。野味。山珍海味。5.辨别味道:体味。6.用于中药:这个方子共有七味药。

弃:1.放弃;扔掉:抛弃。舍弃。遗弃。弃权。弃之可惜。2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甘:1.甜。与“苦”相对:甘泉。同甘共苦。2.自愿;乐意:俯首甘为孺子牛。不甘落后。3.甘肃的简称。

成语评论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:抽屉里堆满了旧手机,明明用不上,但又舍不得扔。这种纠结的心情,用成语"食之无味,弃之不甘"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。就像昨天我整理书柜时,发现那本崭新的《经济学原理》——三年前买来准备自学,结果到现在连塑封都没拆。

核心问题:这个成语到底在说什么?其实它揭示的是人类决策时的心理困境。就像我朋友小张在公司做了五年行政工作,每天重复盖章跑腿。当猎头给出薪资翻倍的offer时,他反而犹豫了——既厌倦现状,又害怕改变带来的风险。

上周同学聚会上,李娜说起她家闲置的跑步机,现在成了最贵的晾衣架。"每次看到它,就像看见自己没兑现的健身承诺。"她苦笑着说。这种物品带来的心理负担,比直接扔掉更让人难受。我突然意识到,很多家庭都有这样的"鸡肋"物件。

为什么我们总在"留与舍"之间挣扎?心理学研究发现,损失厌恶心理在作祟。实验数据显示,人们失去100元的痛苦感,需要得到200元才能平衡。就像我那台单反相机,虽然两年没用过,但想到当初花八千块买的,总觉得说不定哪天还能用上。

最近帮表弟填报志愿时,他对着计算机专业和文学专业左右为难。前者就业前景好但没兴趣,后者喜欢但担心找工作难。这种选择困境其实暗含着成长机遇——去年认识的自由撰稿人王姐,就是把会计专业背景和写作特长结合,现在给财经媒体供稿收入颇丰。

个人认为,应对"鸡肋"困境的关键是建立动态评估机制。我在书房贴了张"物品观察表",三个月没动过的东西直接捐赠。工作上则每季度做能力复盘,把重复性工作整理成操作手册交给新人,自己腾出手尝试新项目。就像处理衣柜里的旧衣服,捐给需要的人反而让空间和心情都变清爽了。

下次遇到类似情况,不妨试试"72小时法则":给犹豫的事物三天观察期。上周整理出的旧杂志,在小区闲置群被美术生抢着要走。那些承载过美好记忆却不再适用的东西,以新的形式延续价值,或许比单纯丢弃更有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