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ng yǔ bù tòu
成语解释:风刮不进,雨水透不过。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。
成语出处: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9回:“正值宝钗等下车,众婆娘媳妇正围随的风雨不透,但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状语、定语;形容封闭或包围得十分紧密
繁体字形:風雨不透
英文翻译:very tight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雨:[yǔ]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,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,就下降成雨。[yù]古指下(雨、雪等):雨雪(下雪)。雨粟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透:1.(液体、光线等)渗透;穿透:透水。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。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,找出它的本质。2.暗地里告诉:透消息。透个信儿。3.透彻:把道理说透了。我摸透了他的脾气。4.达到饱满的、充分的程度:雨下透了。我记得熟透了。5.显露:这花白里透红。
“风雨不透”这个成语,到底怎么用才贴切?举个例子:老张家的果园周围扎了双层铁丝网,连只麻雀都飞不进去,真叫个风雨不透。这时候就能说:“这防护措施做得风雨不透,果子肯定不会被偷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只能形容实物防护吗?当然不是!比如在足球赛中,守门员连续扑出三个点球,解说员激动大喊:“这门将的防守简直风雨不透!”你看,这里形容的是抽象的能力而非实体屏障,说明成语的应用场景比想象中更广。
我有个有趣的观察:现在年轻人反而更爱用这个成语形容电子设备。上周看到同事给手机贴了防窥膜,得意地说:“现在看消息绝对风雨不透。”这种跨界用法既保留成语本意,又赋予时代新意,语言果然会自己生长。
有个容易混淆的点:它和“滴水不漏”有什么区别?试着比较这两个句子——“方案考虑得滴水不漏”侧重周全,“安保系统风雨不透”强调隔绝。就像保温杯既要密封(风雨不透)又要保温(滴水不漏),两个成语各有侧重。
在现实生活中,我发现追求“风雨不透”可能带来反效果。朋友曾用三层密码保护日记本,结果自己都记不住密码。这提醒我们:绝对的封闭未必是好事,就像台风天紧闭门窗虽然安全,但也要记得留个通风口。
下次遇到需要强调严密性的场合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比如描述保密协议时可以说:“合同里的保密条款写得风雨不透”,既专业又有文化味。记住,好工具要用在合适的场景,就像雨伞不能拿来当船桨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