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uǐ xiè bù tòu
成语解释:同“水泄不通”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而已集·扣丝杂感》:“我觉得他的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,围得水泄不透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形容道路阻塞
繁体字形:水洩不透
英文翻译:even a drop of water couldn 't leak out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泄:[xiè]1.液体或气体排出:排泄。泄洪。泄泻。2.漏,露:泄劲。泄露。泄漏。泄密。3.尽量发出(情绪、情欲等):泄愤。泄恨。发泄。[yì]〔泄泄〕a.缓飞的样子,如“雄雉于飞,泄泄其羽”;b.闲散自得,如“十亩外兮,桑者泄泄兮”;c.弛缓的样子,如“天之方噘,无然泄泄”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透:1.(液体、光线等)渗透;穿透:透水。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。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,找出它的本质。2.暗地里告诉:透消息。透个信儿。3.透彻:把道理说透了。我摸透了他的脾气。4.达到饱满的、充分的程度:雨下透了。我记得熟透了。5.显露:这花白里透红。
你听说过"水泄不通"这个成语吗?它常用来形容人群或物品密集到连一滴水都渗不进去的程度。比如春节期间的高铁站,返乡旅客提着大包小包,检票口前排起的长龙把通道堵得水泄不通,工作人员不得不临时加开安检通道。
有人可能会问:"这个成语只能用来形容人多的场景吗?"其实不然。去年小区水管爆裂时,抢修队用沙袋在漏水点周围垒起半米高的屏障,把渗水区域围得水泄不通,这个用法同样贴切。可见只要符合"完全封闭、毫无缝隙"的状态,无论是实体空间还是抽象概念都能适用。
再举个有意思的例子。某科技公司新品发布会当天,媒体记者们把展台围得水泄不通,闪光灯此起彼伏。这种场景既展现了产品热度,也暗示了信息传播的密集程度——就像水流被完全阻断那样,所有关注度都集中在特定事物上。
需要特别说明的是,虽然这个成语本身是中性的,但在实际使用时往往带有轻微负面意味。比如当说"抗议人群把政府大楼围得水泄不通"时,既客观描述了现场状况,也隐含着对公共秩序影响的担忧。这种微妙的语境差异,正是汉语表达的独特魅力。
从个人观察来看,现代城市中"水泄不通"的现象其实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两面性。早晚高峰的地铁换乘通道里,摩肩接踵的上班族们虽然行动受限,但涌动的人潮本身也是城市活力的证明。这种矛盾又和谐的状态,恰如成语本身既描绘困境又暗含生机的双重意蕴。
最后不妨思考:当我们使用这类传统成语时,如何让它们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意?或许可以尝试将之与数字化场景结合,比如形容某个热搜话题"在社交平台上传播得水泄不通",既保留成语精髓,又赋予时代特征。语言就像水流,既要保持本真,也要顺应时代河床的走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