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ng yǔ bō shí
成语解释:剥蚀:物体受侵蚀而损坏。物体受风雨的侵蚀而损坏
成语出处:宋·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第四卷:“汉隶岁久,风雨剥蚀,故其字无复锋铓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物件等
繁体字形:風雨剥蝕
英文翻译:Wind and rain denudation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雨:[yǔ]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,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,就下降成雨。[yù]古指下(雨、雪等):雨雪(下雪)。雨粟。
剥:[bāo]去掉外面的皮或壳:剥花生。剥皮。[bō]义同“剥”(bāo),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,如剥夺,生吞活剥。
蚀:1.损伤;腐烂;亏耗:侵蚀。腐蚀。蚀本。2.同“食(shí)”。
“风雨剥蚀”这个词,乍一听像在描述老房子墙皮脱落的样子,但它真就只是字面意思吗?先看个例子:村头那座明代石桥,经百年风雨剥蚀,桥墩上雕刻的花纹早已模糊不清。可要我说,这词儿更像是给时间当了一回“背锅侠”——表面是风吹雨打的物理破坏,内里却藏着岁月无声的侵蚀力量。
有人可能要问:风雨剥蚀只能形容建筑物吗?去年我在敦煌看壁画时就发现,那些唐代飞天衣袂上的金粉,经不起千年来风沙反复打磨,如今只剩零星金斑。你看,自然力量不仅能摧垮砖石,连人类最骄傲的艺术创作也难逃此劫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剥落残缺的壁画反而透出种沧桑美感,这算不算“破坏即新生”的另类诠释?
转念想想,这个词用在人身上会不会太残酷?记得邻居张大爷总说:“我这身子骨啊,就像被风雨剥蚀的老槐树。”可我发现他每天清早雷打不动练太极,周末还去老年大学学国画。这让我顿悟:肉体或许会折旧,但精神完全能逆向生长。所谓“剥蚀”,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生命必经的抛光工序?
最近读《东京梦华录》,北宋汴京的繁华被战火剥蚀得只剩文字记载。但转念想,若没有历史的风雨冲刷,怎会留下让后人唏嘘的文化层理?就像武夷山的丹霞地貌,正是亿万年的地质剥蚀造就了鬼斧神工。所以说啊,有些看似破坏的过程,实则是宇宙自带的雕刻模式。
回到现代生活,信息爆炸时代的知识更迭算不算新型剥蚀?去年刚买的智能手机,今年就成过时款;上周背的行业数据,这周可能就要更新。但换个角度想,这种持续的知识剥蚀反而逼着我们保持学习状态。就像海边礁石,越是经受浪打,越能磨出圆润质地。这么看来,风雨剥蚀倒成了另类的人生磨刀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