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uāng lù zhī jí
成语解释: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,指感冒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公孙弘传》:“君不幸罹霜露之病,何恙不已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感冒
繁体字形:霜露之疾
英文翻译:Diseases of frost and dew
霜:1.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。2.白色如霜的粉末:柿霜。3.比喻白色:霜鬓。
露:[lù]1.俗称露水。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。2.没有遮蔽或在屋外:露天。露宿。3.用花叶或果子蒸馏成的饮料:荷叶露。果子露。4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将药剂与水,用蒸馏法制得的澄明液体药品。一般供内服:金银花露。5.显现出来:揭露。脸上露出了笑容。[lòu]义同“露(lù)”。用于口语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疾:1.病:疾病。2.痛苦;疼痛:关心群众的疾苦。痛心疾首。3.痛恨:疾恶如仇。4.快;迅速;猛烈:疾走。疾风。
“霜露之疾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,但实际生活中怎么用呢?举个例子:小明感冒后坚持上班,同事劝他休息,他却摆摆手说:“霜露之疾而已,吃点药就好了。”
为什么要用“霜露之疾”形容小病?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。古人发现霜露虽寒凉,但太阳一出来就消散了,用来比喻不严重的疾病。比如《史记》里说“君有霜露之疾”,就是提醒对方别把小病拖成大问题。
现代人还能用这个成语吗?当然可以!比如朋友咳嗽还熬夜加班,你可以调侃:“你这可是现代版霜露之疾,再拼命工作,小心变成‘台风级大病’。”既保留了成语的文化韵味,又增加了生活气息。
我发现很多人对“霜露之疾”有误解,以为只能用在书面语。其实在家庭场景里同样适用——孩子着凉流鼻涕,妈妈边递姜茶边说:“霜露之疾更要当心,别学你爸当年硬扛发烧。”这种用法既温暖又有文化传承的意味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藏着古人的健康智慧。他们用自然现象比喻身体状态,提醒人们关注细微变化。就像现在的天气预报会提醒“昼夜温差大”,古人用“霜露”暗示换季时要及时添衣防病。
下次遇到朋友轻伤不下火线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:“知道你责任心强,但霜露之疾也要认真对待,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啊。”既表达了关心,又不会让对方觉得被说教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,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发现这类成语的价值。它们不仅是语言的艺术,更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生活智慧,提醒我们:再微小的健康信号,都值得被温柔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