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uāng
  • zhī
  • gǎ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uāng lù zhī gǎn

成语解释: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祭义》:“霜露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凄怆之心,非其寒之谓也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指对父母先祖的悲思

繁体字形:霜露之感

英文翻译:Feeling of frost and dew

霜露之感的意思

霜:1.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细微颗粒。2.白色如霜的粉末:柿霜。3.比喻白色:霜鬓。

露:[lù]1.俗称露水。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。2.没有遮蔽或在屋外:露天。露宿。3.用花叶或果子蒸馏成的饮料:荷叶露。果子露。4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将药剂与水,用蒸馏法制得的澄明液体药品。一般供内服:金银花露。5.显现出来:揭露。脸上露出了笑容。[lòu]义同“露(lù)”。用于口语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感:1.感动:感人肺腑。深有所感。2.对别人的好意怀着谢意:感谢。感恩。感激。3.中医指感受风寒:外感内伤。4.感觉5.;情感;感想:美感。好感。自豪感。亲切之感。观感。百感交集。6.(摄影胶片、晒图纸等)接触光线而发生变化:感光。

成语评论

霜露之感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其实它源自《礼记》,原意是指子女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之情,就像秋霜冬露般细微却绵长。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子:“每到中秋,她望着圆月生出霜露之感,忍不住拨通了父母的电话。”你看,这里既保留了成语的古意,又和现代生活场景结合了起来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霜露”来比喻情感?其实自然现象常被古人用来表达抽象情绪。霜露出现于秋冬交替之际,既代表季节变迁的敏感时刻,又暗含“短暂易逝但反复出现”的特点——就像我们对家人的牵挂,可能不会时刻挂在嘴边,但总在某些瞬间突然涌上心头。

现代人怎么用好这个成语呢?举个职场例子:“项目验收那天,王工看着成堆的设计图纸,突然生出霜露之感——想起刚入行时师傅手把手教他画图的场景。”这里既展示了成语的灵活运用,又带出代际传承的温暖。我发现这类成语就像文化基因,能在不同时代找到新的载体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正在扩展。有年轻作家写道:“刷到老家下雪的视频时,那种霜露之感比往年更强烈。”当代人用数字时代的媒介体验传统情感,这种碰撞反而让成语焕发新生。或许我们应该更开放地看待语言演变,就像河流接纳支流才能奔涌向前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视频通话能随时见到亲人面孔,霜露之感会变淡吗?我倒觉得未必。科技缩短了物理距离,但那些藏在生活褶皱里的思念,比如闻到某种饭菜香时的恍惚,听到方言时的会心一笑,可能正是现代版的“霜露之感”。情感的本质从未改变,只是换上了新衣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