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uǎn mǎ zhī jí
成语解释:谦称自己的疾病。
成语出处:汉·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值余有犬马之疾,不能究其精详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有病
繁体字形:犬馬之疾
英文翻译:Diseases of dogs and horses
犬:狗:警犬。猎犬。牧犬。军用犬。丧家之犬。鸡鸣犬吠。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疾:1.病:疾病。2.痛苦;疼痛:关心群众的疾苦。痛心疾首。3.痛恨:疾恶如仇。4.快;迅速;猛烈:疾走。疾风。
“犬马之疾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?狗和马怎么会和疾病扯上关系?其实,这里的“犬马”并不是字面意思,而是古人用来谦称自己的方式。比如《史记》里记载,大臣生病时会对皇帝说:“臣有犬马之疾,恐不能随驾出征。”意思就是“我生了点小病,可能没法跟您去打仗了”。你看,这比直接说“我病了”更委婉,还带点自谦的意味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狗和马来自比呢?”这其实和古代的社会观念有关。狗能看家护院,马能负重远行,都是勤恳效力的象征。古人用“犬马”比喻自己,是想表达“虽然能力有限,但愿意尽心尽力”的态度。而加上“之疾”,就把自己的病情轻描淡写地带过了——既说明情况,又不显矫情。
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用得少了,但类似的表达智慧仍在。比如同事请假时可能会说“有点小状况”,朋友推掉聚会时说“身体不太舒服”。这些说法都保留了“犬马之疾”那种既传递信息又不制造焦虑的精髓。我常想,这种语言艺术就像给真话裹了层糖衣,既保护了听者的感受,又维护了说者的体面。
不过要注意使用场合。在正式文件或医疗场景中,还是直接说明病情更妥当。就像古时候真正病重的大臣,也不会只用“犬马之疾”来搪塞君主。语言就像调料,适量使用能提鲜,过量反而失真。下次遇到需要说明健康状况的场合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背后的智慧——既不必夸大其词,也无需讳莫如深。
有次朋友问我:“现在年轻人还会用这种老成语吗?”我倒觉得传统表达自有其生命力。就像现在说“打工人”和古人说“犬马”其实异曲同工,都是用自嘲化解压力。文化传承就是这样,形式会变,但那份既要坦诚沟通又要保持体面的心思,古今皆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