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ò yú méi jié
成语解释:比喻事情临近眼前,十分急迫。
成语出处:梁启超《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》第五章:“于新法典编纂之必要迫于眉睫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迫于眉睫
英文翻译:Forced by eyebrows and eyelashes
迫:[pò]1.压制;硬逼:迫使。2.接近:迫近。3.急促:急迫。从容不迫。[pǎi]〔迫击炮〕一种火炮。用座钣承受后坐力,身管短,构造简单,重量较轻,初速小,主要用于高射界射击,射角通常在45˚以上,弹道弯曲,适用于射击遮蔽物后的目标和水平目标。
于:1.a)在:她生于1949年。来信已于日前收到。黄河发源于青海。b)向:问道于盲。告慰于知己。求救于人。c)给:嫁祸于人。献身于科学事业。d)对;对于:忠于祖国。有益于人民。形势于我们有利。e)自;从:青出于蓝。出于自愿。f)表示比较:大于。少于。高于。低于。g)表示被动:见笑于大方之家。2.后缀。a)动词后缀:合于。属于。在于。至于。b)形容词后缀:勇于负责。善于调度。易于了解。难于实行。“於”3.姓。
眉:1.眉毛:浓眉。眉开眼笑。2.指书页上方空白的地方:书眉。眉批。3.姓。
睫:睫毛,眼睑边缘的细毛:目不交睫。
“迫在眉睫”到底怎么用?想象一下,你正在赶一份明天要交的报告,电脑突然死机且文件没保存——这种火烧眉毛的紧张感,就是“迫在眉睫”最贴切的应用场景。
有人问:“为什么这个成语总让人联想到具体画面?”因为“眉睫”是人体最显眼的部位之一,用它比喻近在眼前的危机,能瞬间激活大脑的危机预警系统。比如台风登陆前,沿海居民连夜加固门窗的行动,正是对“迫在眉睫”的自然灾害做出的本能反应。
现代职场中的例子更值得玩味。市场部小王发现竞争对手提前发布了新品,此时距离自家产品发布会只剩三天。这种商业战场上的“迫在眉睫”,往往能激发团队的应急创造力,临时调整的营销方案反而成了爆款推手。这让我想到:某些危机未尝不是创新的催化剂。
生活中也不乏温馨版本的应用。新手妈妈看着体温计上39.5℃的读数,而儿科医院急诊室排着长队,这种为人父母者特有的“迫在眉睫”焦虑,背后是对生命最本能的守护欲。有意思的是,这种紧迫感往往能开发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行动力。
观察发现,数字时代放大了这个成语的适用场景。当手机弹出“内存不足”警告时,正在视频会议的你既要保证画面流畅,又要快速清理空间,这种科技生活特有的双重压迫,恰是传统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生动延伸。或许我们应该思考:在层出不穷的“迫在眉睫”中,如何保持住那份从容应对的智慧?
面对各类紧急状况,提前建立应急预案就像给生活安装安全阀。与其被“迫在眉睫”追着跑,不如把重要文件云端备份、给常用药箱定期补货、为关键项目预留缓冲期。这些看似微小的准备,实则是现代人对抗不确定性的温柔铠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