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ēn
  • s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ēn bù yù shí

成语解释:谓没有遇到好的时机。

成语出处:明·沈采《千金记·宵征》:“官人身不遇时,且自宁奈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多用于感叹

繁体字形:身不遇時

英文翻译:When I'm dead

身不遇时的意思

身:1.身体:身上。转过身去。身高五尺。翻了一个身。2.指生命:奋不顾身。3.自己;本身:以身作则。身先士卒。身临其境。身为领导,当然应该走在群众的前面。4.人的品格和修养:修身。立身处世。5.物体的中部或主要部分:车身。河身。船身。机身。6.用于衣服:换了身衣裳。做两身儿制服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遇:1.相逢;遭遇:相遇。遇雨。遇险。不期而遇。2.对待;款待:待遇。优遇。冷遇。3.机会:机遇。际遇。4.姓。

时:1.时间(对空间而言):时空观念。2.时代;时候:古时。唐时。战时。3.时间单位。旧指时辰,现指小时,即一日(一个昼夜)的二十四分之一。4.指规定的时间:按时上班。过时作废。5.季节:四时如春。6.现在的;当时的:时事。时兴。7.时俗;时尚:入时。8.副词。时常:时时。时有错误。9.有时候:时阴时晴。10.时机:不误农时。

成语评论

“身不逢时”这个词,听起来像是一声叹息。比如有人明明才华横溢,却总碰不上好机会,就像春天的花骨朵撞上了倒春寒。这种困境,是不是古今中外都存在?

举个具体例子:战国时期的李广,明明箭术超群,却因为各种阴差阳错始终没能封侯。王勃在《滕王阁序》里写“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”,说的就是这种憋屈——当个人能力撞上时代齿轮的错位,该怎么办?其实换个角度看,李广的传奇故事反而因遗憾被后人铭记,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“被看见”?

现代职场也有类似情况。比如朋友小张研发的新算法明明领先行业,偏偏遇上公司战略调整,项目被搁置。这算不算“身不遇时”?关键要看后续动作——他带着方案参加创业大赛,反而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。时机虽然重要,但主动创造机会的阀门始终握在自己手里。

有人会问:“难道努力比不上运气?”观察身边案例会发现,持续深耕的人就像埋在地下的竹笋,可能前三年只长几厘米,等到雨季来临,一夜之间就能拔高数米。所谓的“不遇时”,有时候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经之路。就像梵高的画作,生前无人问津,百年后却成为人类艺术的瑰宝。

最近重读《论语》,发现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碰壁,却依然坚持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。这种态度给了我新启发——与其纠结时机好坏,不如专注打磨自身。毕竟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机遇窗口,5G时代的直播、AI技术的爆发,不正是这个时代的“顺风车”吗?

说到底,“身不遇时”更像是个动态命题。宋代苏轼被贬黄州时,反而写出了《赤壁赋》这样的千古绝唱。当我们换个坐标系观察,那些看似错位的时空,或许正在酝酿意想不到的惊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