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ǐ shī dòng zhòng
成语解释:众:大队人马。旧指大规模出兵。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
成语出处:《晋书·吕纂传》:“夫起师动众,必参之天人,苟非其时,圣贤所不为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大规模行动
繁体字形:起師動衆
英文翻译:Set up a teacher and move people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师:1.传授知识、技术的人:教师。2.掌握某种专门知识、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理发师。3.效法:师法。4.榜样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5.军队:出师。劳师动众。6.军队编制单位。在军之下,团之上。7.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8.对和尚、尼姑的尊称:禅师。师太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众:1.许多(跟“寡”相对):众多。众人。寡不敌众。众志成城。2.许多人:听众。观众。群众。众所周知。3.姓。
“起师动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严肃,但生活中其实很常见。比如公司想组织一次团建,领导说:“这次活动不用起师动众,大家自愿报名就行。”结果部门经理转头就拉了个50人的微信群,连保洁阿姨都收到了通知。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算不算“起师动众”?其实关键要看行为是否“超出合理范围”——如果只是简单聚会却搞成全员强制参与,确实有点小题大做了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邻居张大爷发现楼下垃圾桶旁有个纸箱,非要打电话叫物业、业委会和社区网格员来开会讨论。他老伴吐槽:“一个破纸箱至于起师动众吗?自己顺手扔了不就行了?”这里隐藏着一个思考:我们如何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?个人观点是,过度反应反而会消耗他人信任,就像用消防车浇花,效果可能适得其反。
工作中也常遇到类似情况。有次同事为了修改PPT里的一个标点符号,拉着设计部、品牌部和法务部开了两小时会。事后大家开玩笑说:“你这修改力度,简直比‘起师动众’还‘起师动众’。”这里带出一个新视角:当专业分工细化后,如何避免流程上的资源浪费?或许可以设立快速响应机制,像医院分诊台那样区分轻重缓急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有时也会带来意外收获。去年社区组织大扫除,原本只通知了20个志愿者,结果微信群里的接龙人数突破100人,连隔壁小区都有人来帮忙。组织者感慨:“本想简单打扫,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,真是起师动众了。”这说明有时候群众的参与热情会超出预期,关键是要把握好“主动参与”和“过度动员”的界限。
说到最后,成语就像调味料——用对了增香提味,用多了反而坏事。下次遇到需要集体行动的事情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件事值得动用多少资源?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方式?毕竟,把蚂蚁当大象来对付,既累了自己,也折腾了别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