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shī dòng zhòng
成语解释: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45回:“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,与你送几两。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,又便宜,又不惊师动众的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惊动很多人
繁体字形:驚師動衆
英文翻译:alert many people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师:1.传授知识、技术的人:教师。2.掌握某种专门知识、技术的人:工程师。理发师。3.效法:师法。4.榜样: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5.军队:出师。劳师动众。6.军队编制单位。在军之下,团之上。7.由师徒关系或师生关系产生的:师母。师兄。8.对和尚、尼姑的尊称:禅师。师太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众:1.许多(跟“寡”相对):众多。众人。寡不敌众。众志成城。2.许多人:听众。观众。群众。众所周知。3.姓。
“惊师动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一场大阵仗,但它到底怎么用呢?举个例子:某公司为了调整会议室空调温度,专门召开三次跨部门会议,还要求全员提交意见表。老板后来摇头苦笑:“这点小事惊师动众,实在没必要。”这里既保留了成语原本“兴师动众”的含义,又通过具体场景让抽象概念落地。
有人可能会问:什么情况才算“惊师动众”?关键在于判断事情的重要性和投入资源是否匹配。就像家里换个灯泡,如果非要请物业经理、电工师傅和邻居见证,还煞有介事地开会讨论——这就属于典型的资源错配。成语背后的智慧,其实是提醒我们做事要讲究分寸感。
在职场中,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越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,越懂得避免惊师动众。他们就像老练的厨师,知道什么时候该用文火慢炖,什么时候该猛火爆炒。反观某些新晋管理者,常把简单流程复杂化,反而降低了团队效率。这种对比恰好印证了成语的现实意义。
不妨再想想生活中的场景:当你想组织家庭旅行,是全家出动查攻略、做预算、开筹备会,还是轻松定个民宿说走就走?前者未必能提升旅行质量,后者反而可能收获更多意外惊喜。这启示我们,做事并非阵仗越大效果越好,关键要看本质需求。
汉语的魅力在于与时俱进的包容性。虽然字典里记载的是“兴师动众”,但语言在实际使用中会产生合理变异。只要沟通双方能准确理解其中“小题大做”的核心含义,适当创新反而让表达更生动。就像牛仔裤破了洞成了时尚,语言也需要在规范与创新间找到平衡点。
下次遇到需要决策的事情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件事值得调动多少资源?就像装修房子时,没人会为选择螺丝钉颜色召开家庭会议。把握住这个原则,既能避免无谓的资源消耗,也能让真正重要的事情获得应有的关注度。毕竟,好钢要用在刀刃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