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ǐ bīng dòng zhòng
成语解释:众:大队人马。旧指大规模出兵。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吴志·华敷传》:“不可以兴土功,不可以会诸侯,不可以起兵动众,举大事,必有大殃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大规模行动
繁体字形:起兵動衆
英文翻译:Set up the army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兵:1.战士;军队:当兵。兵种。2.军队中的最低等级:上等兵。3.武器:兵工厂。短兵相接。4.关于军事或战争的:兵书。纸上谈兵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众:1.许多(跟“寡”相对):众多。众人。寡不敌众。众志成城。2.许多人:听众。观众。群众。众所周知。3.姓。
提到"起兵动众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古代战场。比如《史记》记载:"商鞅欲变法,恐民不信,乃起兵动众,徙木立信。"这里描述商鞅为了取信于民,特意动用军队执行看似简单的移木任务,其实是在用行动证明政令的权威性。通过具体事例,我们更能理解这个成语背后"通过大动作证明决心"的深层含义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"起兵动众"吗?看看企业改革就知道了。某科技公司推行数字化转型时,专门组建200人专项组,调动全公司资源,这种"全员参与"的模式,本质上就是现代版的"起兵动众"。当企业需要用看得见的大动作证明转型决心时,适当动员确实能增强执行力。
不过凡事过犹不及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频繁调动人力,仅青苗法推行就动用上万官吏,结果反而造成执行混乱。这提醒我们:动员的规模要与目标匹配。就像装修房子,刷墙不必拆房梁,关键是要找准问题的核心,避免形式大于内容的资源浪费。
在我的观察中,当代人更在意"聪明地动员"。比如社区改造项目,有经验的负责人会先组织居民议事会,通过小范围试点收集意见,再逐步扩大实施范围。这种"精准动员"既保证了执行力度,又避免了过度消耗资源,可视为传统成语在新时代的进化版本。
说到底,"起兵动众"的智慧在于把握分寸。就像老厨师说的:"烧菜要大火爆香,小火慢炖"。该发力时果断行动,该收劲时精准施策,或许这才是现代社会对传统智慧的最佳诠释。当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需要集体发力的时刻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动作真的能击中问题要害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