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áo mín dòng zhòng
成语解释: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。
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高祖纪》:“纪年之挽粟飞刍,继日而劳民动众,常烦漕运,不给供须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勞民動衆
英文翻译:mobilize too many troops
劳:1.劳动:按劳分配。不劳而获。2.烦劳(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):劳驾。劳您走一趟。3.劳苦;疲劳:任劳任怨。积劳成疾。4.功劳:勋劳。汗马之劳。5.慰劳:犒劳。劳军。6.姓。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众:1.许多(跟“寡”相对):众多。众人。寡不敌众。众志成城。2.许多人:听众。观众。群众。众所周知。3.姓。
“劳民动众”这个词听起来挺有画面感,但到底该怎么用呢?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某城市为了举办一场国际赛事,三个月内翻修了八座体育馆,还动员了上万名志愿者参与服务。这时候有人可能会说:“这是不是有点劳民动众了?”其实这句话既肯定了活动的重要性,也暗示了资源投入可能超过必要限度。
有人要问:什么时候该用这个成语呢?比如公司要推行新系统,原本只需要更新软件,结果领导要求全员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培训,连保洁阿姨都要考操作证书。同事私下议论:“改造系统是好事,但这么搞未免劳民动众了吧?”这里的核心问题就浮现了——如何在目标达成和资源消耗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“用力过猛”的场景。就像老家村里修文化广场,本来平整块地搭个戏台就行,村主任非要仿造故宫建琉璃瓦门楼,最后工程拖了两年还没完工。这种时候用“劳民动众”来形容,既点出了初衷良好,又批评了不切实际的执行方式,比直接说“浪费”更有文化韵味。
有个有意思的现象:历史上很多大工程都会引发“劳民动众”的争议。秦始皇修长城时,百姓肯定觉得苦不堪言,但站在历史长河看,这又成为民族象征。这提醒我们判断是否劳民动众,既要看当下代价,也要考虑长远价值。就像现在建高铁,初期拆迁安置确实折腾,但十年后再看,可能就觉得这些付出值得。
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带着“可以但没必要”的潜台词。比如社区组织垃圾分类,如果只是让居民定时定点投放,大家都能理解;但如果要求每家安装智能垃圾桶,每天上传三次分类照片,居民可能就要嘀咕“这么劳民动众图什么”。这种微妙的情绪表达,正是成语的魅力所在。
在项目管理中,我常看到类似情况。某次市场部为推新品,要求销售团队每天收集二十种竞品价格,结果业务员都跑去当侦探了。后来改用大数据抓取,既省力又准确。这件事告诉我:解决问题就像吃药,剂量合适能治病,过量反而伤身。“劳民动众”这成语,其实就是老祖宗留下的剂量提醒标签。
下次看到某个工程或政策引发争议时,不妨想想:这些动作是精准的手术刀,还是抡起的大铁锤?就像修剪盆栽,该剪的枝叶要果断,但要是把主干都削了,再好的初衷也会变成折腾。把握好这个度,很多“劳民动众”的批评自然就会转化为理解和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