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qún dòng zhòng
成语解释:见“惊师动众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袁宏道《与黄平倩书》:“凡事只平常去,不必惊群动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惊动很多人
繁体字形:驚羣動衆
英文翻译:alert many people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群:1.聚在一起的人或物:人群。鸡群。建筑群。成群结队。2.众多的人:超群。群言堂。群策群力。3.成群的:群峰。群居。群集。4.用于成群的人或东西:一群孩子。一群马。5.姓。
动:1.(事物)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(跟“静”相对):流动。风吹草动。你坐着别动。2.“働”是“劳动”的“动(動)”的异体字。3.改变(事物)原来的位置或样子:搬动。挪动。改动。动用。兴师动众。4.使用;使起作用:动笔。动手。动脑筋。5.触动(思想感情):动心。动怒。动了公愤。6.感动:动人。不为亲情所动。7.吃;喝(多用于否定式):这病不宜动荤腥。他向来不动酒。8.动不动;常常:动辄得咎。影片一经上演,观众动以万计。
众:1.许多(跟“寡”相对):众多。众人。寡不敌众。众志成城。2.许多人:听众。观众。群众。众所周知。3.姓。
“惊群动众”这个成语到底啥意思?举个现实点的例子吧。比如公司里突然传出“下周要裁员30%”的小道消息,整个办公室瞬间炸锅——有人疯狂改简历,有人拉着领导套话,连厕所里都挤满了窃窃私语的同事。结果三天后老板辟谣说只是正常绩效考核,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:哎,又让假消息给带跑偏了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集体惊慌咋就停不下来呢?”其实就像滚雪球效应,当第一个人紧张时,他的肢体语言、说话语气都会传递焦虑信号。就像上周社区微信群误传“超市要封控”,李阿姨转发时加了个哭脸表情,王大爷看到后直接开着三轮车去抢购,结果整条街的邻居都跟着往超市跑。
要说这个成语最魔幻的现实版,还得提去年某网红景区的事。导游随口说了句“山顶观景台可能限流”,结果半山腰的游客以为要闭园,乌泱泱往下冲。更戏剧的是,保安看到人群涌动以为出事,直接拉响了消防警报。你看,从一句猜测到全山骚动,整个过程就像多米诺骨牌哗啦啦倒下。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智能手机时代,惊群动众的传播速度比古代快百倍,但持续时间反而更短。就像上周朋友圈疯转的“某品牌牛奶检出毒素”,各种求证文章两小时内就刷屏了。这让我想到:信息过载时代,我们既要警惕集体盲动,也该看到群体智慧正在进化。
现在很多年轻人开始用解构的方式看待这种现象。就像前阵子高校论坛突然冒出“校长要辞职”的帖子,评论区画风清奇:“赌五毛钱是食堂承包商造的谣”“建议开个赌局盘口”“已截图,坐等预言家封神”。这种黑色幽默式的应对,反而消解了可能的群体恐慌。
最后说点个人看法:惊群动众就像社会情绪的温度计。十年前可能因为菜市场涨价就引发抢购,现在大家见惯了风浪,阈值明显提高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集体敏感度未尝不是社会联结的另类证明——至少说明我们还在乎彼此,还在关注共同的生活环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