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ér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ǔ bù shí ér

成语解释:老虎凶猛残忍,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。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,都有骨肉之情。

成语出处:明·杨珽《龙膏记·藏春》:“你爹爹既往洛阳,一时未归,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,虎毒不食儿,孩儿切莫短见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

繁体字形:虎不食兒

英文翻译:A tiger does not eat

虎不食儿的意思

虎:1.哺乳动物,头大而圆,毛黄色,有黑色横纹。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,性凶猛,力气大,善游泳,不善爬树,夜里出来捕食鸟兽。通称老虎。2.比喻勇猛威武:虎将。虎虎有生气。3.露出凶相:虎起脸。4.姓。5.同“”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
儿:1.雄性的:儿马。儿狗。2.后缀(注音作r)。3.名词后缀,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。a)表示小:盆儿、棍儿、窟窿儿、小车儿。b)表示词性变化:吃儿、盖儿、卷(juǎn)儿(动词名词化);亮儿、尖儿、零碎儿(形容词名词化)。c)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:门儿、根儿、油水儿。d)区别不同事物:白面—白面儿(海洛因),老家—老家儿(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)。4.少数动词的后缀:玩儿。火儿。参看〖儿化〗。“兒”

成语评论

虎不食儿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老虎不会吃自己的孩子”,但它的核心想表达什么?其实,这句成语的重点不在于讨论动物的习性,而是用老虎的凶猛形象来反衬人性中的本能——即使再强悍的人,也会保护自己的至亲。比如有人评价一个脾气火爆的老板:“他对手下严厉得很,但听说儿子生病时连夜赶去医院,真是虎不食儿啊!”
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呢?举个例子,疫情期间许多父母宁愿自己冒险出门采购,也不让孩子接触外界风险,这种下意识的保护行为,不正是“虎不食儿”的写照吗?这种本能不仅存在于血缘关系中,有时也会延伸到团队或社群,比如消防队长冲进火场救队员的场景,本质上都是对“自己人”的守护。

我观察到,现代社会里“虎不食儿”的现象其实在弱化。比如有些家长过度强调孩子的独立性,过早让孩子面对竞争压力,这或许值得反思。当然,这并不是说要溺爱,而是提醒我们:关怀与保护的本能,始终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纽带。

换个角度想,这句成语还能延伸出职场启示。有个朋友曾吐槽:“我们总监对外谈判凶得像老虎,但团队里谁家里有事,他总会悄悄调整排班。”你看,连职场中的“猛虎”也懂得关照自己的团队,这或许就是成语在现代的新解读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遇到必须伤害亲近之人才能自保的情况,你会怎么做?虽然现实远比成语复杂,但“虎不食儿”至少提醒我们:人性中总有些柔软的东西,比利益更重要。这种朴素的价值观,或许正是中华文化里最动人的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