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gǒu
  • zhì
  • s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ǒu zhì bù shí qí yú

成语解释: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。形容人极其卑鄙龌龊。

成语出处:《汉书·元后传》:“既无以报,受人孤寄,乘便利时,夺取其国,不复顾恩义,人如此者,狗猪不食其余,天下岂有而兄弟邪!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人品坏

繁体字形:狗彘不食其余

英文翻译:Dog lewd and the rest

狗彘不食其余的意思
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
彘:古称猪为彘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
余:1.剩下来的;多余的:余粮。2.零数:十余人。一斤余。3.文言人称代词。我。4.“餘”,另同“

成语评论

狗彘不食其余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动物和食物,但其实它和字面意思关系不大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史记》,原句是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,后来演变成批评某些人行为恶劣到“连狗和猪都不愿吃他剩下的东西”,用来形容品德败坏到极点的状态。
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公司里有个同事总爱推卸责任,还偷偷篡改项目数据。领导发现后拍桌怒斥:“你这行为狗彘不食其余!团队努力全被你毁了。”这里的用法既表达了强烈的道德谴责,也暗含“突破底线”的意味。

自问自答时间:问:这个成语和“猪狗不如”有什么区别?答:两者都含贬义,但“狗彘不食其余”更强调行为结果令人不齿,而“猪狗不如”侧重品格本身的低劣。比如贪污犯的作为可用前者形容,长期家暴者更适合后者。

个人观察:我发现这类成语在现代使用中需要谨慎。它们像语言中的“红色警报”,能瞬间传递强烈态度,但也容易让对话陷入情绪对抗。比如家长若对孩子说“你这种行为狗彘不食其余”,可能会严重伤害亲子关系,换成“这件事的处理方式需要改进”会更有效。

延伸思考:这类成语的存续其实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。就像工具箱里的锤子,虽然不能天天用,但在需要强调道德底线的关键时刻(比如揭发学术造假),它们能精准传递态度的严肃性。关键是要分清场合,避免滥用成语变成语言暴力。

语言学家发现,带动物意象的贬义成语往往比直接骂人更有画面感。当我们说“某明星偷税行为狗彘不食其余”时,听众脑海里会自动浮现猪狗嫌弃的画面,这种隐喻比单纯说“无耻”更具传播力,这也是汉语独特的表现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