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ǒu zhū bù shí qí yú
成语解释:食:吃。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。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元后传》:“受人孤寄,乘便利时,夺取其国,不复顾恩义。人如此者,狗猪不食其余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指人品坏
繁体字形:狗猪不食其余
英文翻译:Dogs and pigs don't eat the rest
狗:哺乳动物,种类很多,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,舌长而薄,可散热,毛有黄、白、黑等颜色。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,有的可以训练成警犬,有的用来帮助打猎、牧羊等。也叫犬。
猪:哺乳动物。分家猪和野猪。家猪分肉用、脂用和兼用三类。头大,鼻和嘴都长,眼小,耳大,脚短,身肥。肉供食用,皮可制革,鬃可制刷子,并可做其他工业原料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余:1.剩下来的;多余的:余粮。2.零数:十余人。一斤余。3.文言人称代词。我。4.“餘”,另同“馀”
提到"狗猪不食其余"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会产生疑惑:为什么要用狗和猪来比喻?难道这个成语和动物有关?其实这个成语与字面意思大相径庭,它真正想表达的是对卑劣行为的强烈谴责。
成语的本意是什么?这个成语源自《汉书·贾谊传》,原句是"狗彘不食其馀","彘"在古代专指家猪。古人观察到狗和猪作为杂食动物,连它们都不愿意吃的东西,必定是极其肮脏恶劣的。后来演变为形容某些人的行为卑劣到连动物都不屑接触的程度,比如贪污受贿、背信弃义等突破底线的行为。
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?在当代语境中,这个成语依然鲜活有力。比如某企业生产有害食品被曝光时,网友会评论"真是狗猪不食其余";当发现有人恶意传播网络谣言,也可以说这种行为"连动物都不如"。但要注意使用场合,这个成语带有强烈批判性,适合用于正式场合的严肃批评,不宜在日常玩笑中使用。
如何看待成语的演变?随着时代发展,很多成语的适用范围在扩大。就像"狗猪不食其余"原本特指具体恶行,现在也常被用于批评各种突破道德底线的现象。个人认为这种演变是语言生命力的体现,但也要注意保持成语的核心内涵。比如不应该滥用这个成语来攻击普通的意见分歧,否则会削弱它的警示力度。
如何正确使用这类成语?使用时建议注意三点:首先了解成语的历史渊源,避免望文生义;其次把握使用分寸,保留在真正需要严肃批判的场合;最后可以结合具体事例,比如"这种往河流偷排化工废料的行为,当真是狗猪不食其余",这样既生动又有说服力。
在信息爆炸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这样的语言利器来明辨是非。就像古人用动物做参照物提醒我们守住道德底线,现代人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尺。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,不妨多问自己:这个行为是否已经突破基本的人性底线?是否值得被严肃对待?保持这样的思考习惯,或许能让我们的判断更加清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