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ū háo bù fàn
成语解释:秋毫: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,比喻极细微的东西;犯:侵犯。指军纪严明,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 项羽本纪》:“吾入关,秋毫不敢有所近,籍吏民,封府库,而待将军。”《后汉书 岑彭传》:“持军整齐,秋毫无犯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军纪严明
繁体字形:秌毫不犯
英文翻译:strict and impartial
秋:1.秋季:深秋。秋风。秋雨。秋高气爽。2.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:麦秋。大秋。3.指一年的时间:千秋万岁。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。4.指某个时期(多指不好的):多事之秋。危急存亡之秋。5.姓。6.见〖秋千〗。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犯:1.抵触;违犯:犯法。犯规。犯忌讳。众怒难犯。2.侵犯:进犯。秋毫无犯。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井水不犯河水。3.罪犯:主犯。盗窃犯。4.发作;发生(多指错误的或不好的事情):犯愁。犯错误。犯脾气。他的胃病又犯了。5.姓。
“秋毫不犯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实在——形容一个人或群体做事细致,连最微小的利益都不侵占。比如历史故事中,刘邦攻入咸阳后“财物无所取,妇女无所幸”,下属劝他拿点战利品,他却说:“吾入关,秋毫无所犯。”这种克制不仅为他赢得了民心,更为后来的成功打下基础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代社会还用得上这种‘老古董’成语吗?” 举个例子,疫情期间社区志愿者帮忙分发物资,有人主动把包装破损的食品留给自己,把完整的让给邻居;项目经理把团队成果如实上报,不夸大自己的贡献——这些不正是“秋毫不犯”的生动体现?
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越是信息透明的时代,越需要秋毫不犯的品格。同事小张负责采购时,连供应商送的记事本都登记入库;朋友开餐厅,发现食材瑕疵宁可倒掉也不将就。这些看似“轴”的行为,长期来看反而建立了信任口碑。
或许有人疑惑:“严格自律和秋毫不犯有什么区别?” 前者是自我要求,后者更强调对外界的影响。就像公园里晨练的人,严格自律是每天坚持锻炼,秋毫不犯则是锻炼时注意不踩踏草坪、不占用残疾人通道。
有个细节值得玩味:这个成语原本形容军队纪律,现在更多用在职场和生活中。上周看到快递小哥送错包裹,顶着烈日多骑两公里调换;图书管理员发现读者多借了本书,特意打电话提醒——这些现代版的“秋毫不犯”,让城市多了温度。
在我看来,践行这个成语不需要惊天动地。就像处理合租账单时,主动分摊公共区域的电费;代收快递时,连包装胶带都保持原样。这些微小的分寸感,恰恰是现代人际关系最好的润滑剂。
下次遇到利益相关的事情时,不妨想想:“如果这事被拍成短视频发上网,我敢不敢坦然面对镜头解释?” 这种自我拷问,或许就是秋毫不犯精神在数字时代的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