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iū
  • háo
  • f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iū háo wù fàn

成语解释:指军纪严明,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。同“秋毫无犯”。

成语出处:《北史 隋纪下 炀帝》:“营垒所次,务在整肃,刍荛有禁,秋毫勿犯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军纪严明

繁体字形:秌毫勿犯

英文翻译:not to injure the people in the least

秋毫勿犯的意思

秋:1.秋季:深秋。秋风。秋雨。秋高气爽。2.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:麦秋。大秋。3.指一年的时间:千秋万岁。一日不见,如隔三秋。4.指某个时期(多指不好的):多事之秋。危急存亡之秋。5.姓。6.见〖秋千〗。
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
勿:表示禁止或劝阻,相当于“不要”:切勿上当。请勿入内。

犯:1.抵触;违犯:犯法。犯规。犯忌讳。众怒难犯。2.侵犯:进犯。秋毫无犯。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井水不犯河水。3.罪犯:主犯。盗窃犯。4.发作;发生(多指错误的或不好的事情):犯愁。犯错误。犯脾气。他的胃病又犯了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秋毫勿犯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但它背后的道理其实特别接地气。比如你刚搬进新家,邻居家的葡萄藤悄悄爬过院墙,这时候你主动修剪枝叶、绝不占别人一分便宜——这种行为就是“秋毫勿犯”的生动写照。它说的不仅是“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”,更是对规则的敬畏和对他人权益的尊重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成语里的‘秋毫’到底指什么?”其实“秋毫”原意是秋天动物新生的绒毛,细得几乎看不见。古人用它比喻极其微小的东西,比如别人家门口的一把扫帚、同事桌上的一支笔,甚至朋友朋友圈里的一张照片。生活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,恰恰最能体现一个人是否真的能做到“勿犯”。

举个真实场景:某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接手用户数据迁移项目时,主管反复强调“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动”。这种对细节的严苛要求,正是“秋毫勿犯”在现代职场的延伸。当我们在处理敏感信息或重要任务时,这种态度不仅能避免法律风险,更能建立起专业可信的形象。

可能有人疑惑:“这和‘秋毫无犯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意思相通,但“勿犯”更强调主观上的克制。就像你明明知道同事的抽屉没上锁,依然不会去翻找需要的U盘;明知道蹭邻居的WiFi不会被发现,还是选择自己开通网络。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,比被动遵守规则更难能可贵。

我个人认为,在信息共享越来越便捷的今天,“秋毫勿犯”有了新内涵。比如使用网络素材时标注来源、转发观点时注明原作者,这些数字时代的“秋毫”看似微不足道,却是维护创作生态的关键。下次当你想“借用”别人的创意时,不妨想想这个成语——尊重往往藏在细节里。

最后看个生活化的例子:朋友借走你的相机去旅行,归还时不仅机身擦得锃亮,连电池都充满电。这种超出预期的妥帖,让简单的物品交接变成了信任的积累。所以说,“秋毫勿犯”不只是个历史典故,它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修养刻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