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óu
  • ér
  • fà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óu ér bù fàn

成语解释:犯:侵犯。指性情柔和,但不容侵犯。
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 胡广传》:“柔而不犯,文而有礼,忠贞之性,忧公如家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性格等

繁体字形:柔而不犯

英文翻译:Soft but not guilty

柔而不犯的意思

柔:1.软(跟“刚”相对):柔软。柔韧。柔枝嫩叶。2.使变软:柔麻。3.柔和(跟“刚”相对):柔情。温柔。她的性子很柔。4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犯:1.抵触;违犯:犯法。犯规。犯忌讳。众怒难犯。2.侵犯:进犯。秋毫无犯。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井水不犯河水。3.罪犯:主犯。盗窃犯。4.发作;发生(多指错误的或不好的事情):犯愁。犯错误。犯脾气。他的胃病又犯了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柔而不犯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一杯温水和一块棉花的组合——柔软但不易被刺破。举个例子,公司里的小张面对同事的错误时,从来不会劈头盖脸地指责,而是会说:“这个方案里有个小细节可能需要再确认下,你觉得呢?”既维护了对方的自尊心,又精准指出了问题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“软处理”会不会显得没原则?恰恰相反。就像太极拳讲究“以柔克刚”,柔而不犯的本质是用智慧包裹锋芒。去年我们团队推进新项目时,有个组员总爱打断别人发言。组长没有当众批评他,反而在会后单独沟通:“我发现你特别擅长捕捉关键信息,如果能让其他人先说完,你的补充会更有效果。”结果对方不仅改变了习惯,还成了会议记录员。

生活中这类场景随处可见。比如孩子打翻牛奶时,比起怒吼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说“牛奶瓶今天有点滑哦,我们下次换个握法试试”更能让孩子记住正确方法。这种沟通方式就像用丝绸包裹的指南针——既指明方向,又不会划伤人。

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高压的工作环境,柔而不犯的智慧越显珍贵。上个月部门空降的新主管,面对老员工的抵触情绪,既没有强硬镇压也没有放任自流。她在周会上说:“各位二十年积累的经验就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,如果能把这份沉淀转化成标准化流程,说不定能帮到全国分公司。”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,瞬间变成了头脑风暴。

其实每个人都具备这种能力,只是常常被情绪遮盖。下次遇到意见冲突时,试着先把“你不对”换成“这个角度很有意思,不过如果考虑到XX因素的话……”你会发现,带着温度的理性对话,往往比冷冰冰的正确更有说服力。毕竟,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用尖锐来证明自己,就像真正的利刃都藏在丝绒刀鞘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