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fàn
  • ér
  • ji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àn ér bù jiào

成语解释:犯:冒犯;校:计较。别人冒犯了;也不计较。

成语出处:先秦 孔子《论语 泰伯》:“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复杂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犯而不校

英文翻译:be not attentive to offenses

犯而不校的意思

犯:1.抵触;违犯:犯法。犯规。犯忌讳。众怒难犯。2.侵犯:进犯。秋毫无犯。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井水不犯河水。3.罪犯:主犯。盗窃犯。4.发作;发生(多指错误的或不好的事情):犯愁。犯错误。犯脾气。他的胃病又犯了。5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校:[xiào]1.学校。2.军衔名。校官。在将之下,尉之上。[jiào]1.查对;订正:校对。2.对抗;较量:校场。

成语评论

哎,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明明被人怼了,心里火冒三丈,但最后硬是憋着没回嘴?这时候用上「犯而不校」这个成语就特别贴切了。比如同事把你辛苦做的方案批得一文不值,你深呼吸三次后说:"咱犯而不校,先把问题解决了再说。" 看,这不就是活学活用嘛!

等等,为啥有人会选择「不校」呢? 说白了,这种态度不是怂,而是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。就像上周我遇到个客户把合同条款反复改了八遍,要换了别人早掀桌了,但项目经理老张就笑眯眯地跟进修改——后来才知道,这单生意直接给团队带来了季度奖金翻倍。你说这算不算「吃小亏占大便宜」?
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小区楼下王阿姨总爱占邻居家车位,有次被占位的年轻人当面质问,她却乐呵呵地说:"我这人就是脸皮厚,您多担待。" 结果第二天她主动给人送了自家包的饺子。这种「以柔克刚」的操作,可不就是「犯而不校」的实战教学么?

有人可能要问了:这不就是当受气包吗? 您别说,还真不是!这成语的精髓在于「主动选择不计较」,而不是被动忍受。就像诸葛亮七擒孟获,每次抓到反贼都放回去,最后换来南中地区的长治久安。这种战略眼光,可比逞一时之勇高明多了。

依我看啊,现在这个动不动就「怼回去」的网络时代,反而更需要这种智慧。前两天刷短视频看到个外卖小哥被顾客无理取闹,他没吵架而是默默重买了一份送过去。结果顾客羞愧得主动道歉还给了五星好评。所以说啊,有时候「不较劲」反而能四两拨千斤,您说是这个理儿不?
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事儿也得看情况。要是遇到原则性问题,比如职场性骚扰或者恶意侵权,那必须得较真到底。但日常生活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小摩擦,学会「犯而不校」确实能让日子过得舒坦不少。就像我家那口子总乱扔袜子,以前天天为这个吵架,后来想通了——反正最后都是我收拾,还不如省下吵架的力气多看两集电视剧呢。

说到底,「犯而不校」这四字箴言就像个情绪调节阀。它提醒我们:不是所有冒犯都值得消耗精力,关键要分清什么事值得计较,什么事应该let it go。毕竟人的心力是有限的,与其在琐事上纠缠,不如把好钢用在刀刃上,您说对吧?

犯而不校的造句

  1. 造句 博大是犯而不校的宽容,博大是以德报怨的情怀,博大是兼济天下的心灵。
  2. 造句 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。孔子 
  3. 造句 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;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。
  4. 造句 鲁迅说过"犯而不校"是恕道,"以眼还眼,以牙还牙"是直道。
  5. 造句 对那些以欺人为快乐之本的人,决不可犯而不校。
  6. 造句 像他这样宽宏大量、犯而不校的人是不多见的了。
  7. 造句 要宽大为怀,对此事应犯而不校。
  8. 造句 以能问于不能,以多问于寡,有若无,实若虚,犯而不校,昔者吾友,尝从事于斯矣!
  9. 造句 高老太爷听说有些年轻学生在外面印报纸,散布谣言,专跟他作对,在他看来,这简直是犯而不校,目无君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