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fàn
  • ér
  • xià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àn ér wù xiào

成语解释:见“犯而不校”。

成语出处:鲁迅《且介亭杂文末编·女吊》:“只有明明暗暗,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,这才赠人以‘犯而勿校’或‘勿念旧恶’的格言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人大度

繁体字形:犯而勿校

英文翻译:be not attentive to offenses

犯而勿校的意思

犯:1.抵触;违犯:犯法。犯规。犯忌讳。众怒难犯。2.侵犯:进犯。秋毫无犯。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;人若犯我,我必犯人。井水不犯河水。3.罪犯:主犯。盗窃犯。4.发作;发生(多指错误的或不好的事情):犯愁。犯错误。犯脾气。他的胃病又犯了。5.姓。
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
勿:表示禁止或劝阻,相当于“不要”:切勿上当。请勿入内。

校:[xiào]1.学校。2.军衔名。校官。在将之下,尉之上。[jiào]1.查对;订正:校对。2.对抗;较量:校场。

成语评论

哎,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同事在会议上公开质疑你的方案,朋友无意中开了让你尴尬的玩笑,这时候你是立马怼回去还是选择一笑而过?这时候就能用上咱们今天要聊的成语——犯而勿校。说白了,这词儿就是说被人冒犯也不计较,跟"以德报怨"有点像,但又更强调主动选择不追究。

举个现实中的例子啊:老张发现邻居家装修时把他家墙砖碰裂了块儿,邻居压根没提赔偿。老张虽然心里不得劲儿,但想到两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,最后摆摆手说"算了算了,犯而勿校嘛"。你品,你细品,这种处理是不是比撕破脸皮强多了?

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:犯而勿校的核心精神到底是啥?其实吧,重点在于"主动选择不计较",不是说让人当软柿子。就像你明知道同事抢功劳,但考虑到团队和谐选择不拆穿,这反而能体现你的格局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可不适用于原则性问题,要是遇到职场性骚扰还装哑巴,那可就跑偏了。

再举个学生党都懂的例子:课间操排队时被后排同学踩脏了新球鞋。小美本来气得要发火,突然想起班主任刚讲的这个成语,硬是把到嘴边的脏话咽回去,结果下午对方主动赔了杯奶茶。你看,有时候宽容反而能收获意外惊喜。

个人觉得现代社会特别需要这种智慧。现在网上动不动就互撕,现实中路怒症频发,要是大家都能修炼点犯而勿校的功夫,至少能少生一半闲气。当然哈,该较真的时候还得较真,比如遇到食品安全这种大事,那必须得较真到底。

最后说个冷知识,这成语最早出自《论语·泰伯》,不过现在咱们日常用起来可接地气多了。就像上周我在地铁里被人踩脚,对方连句道歉都没有,我本来想发作,突然想起这茬,干脆掏出手机刷起了短视频——结果发现新出的搞笑视频比吵架有意思多了,这不就是现代版的犯而勿校嘛!

"犯而勿校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