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è mén zhī huò
成语解释:灭:消灭;门:家,家族。满门老少皆被诛灭的灾祸
成语出处:《周书·王轨传》:“皇太子,国之储副,事有蹉跌,便至灭门之祸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为古时抄家灭族的极刑
繁体字形:滅門之禍
英文翻译:The disaster of extermination
灭:1.熄灭(跟“着(zháo)”相对):火灭了。灯灭了。2.使熄灭:灭灯。灭火。3.淹没:灭顶。4.消灭;灭亡:自生自灭。物质不灭。5.使不存在;使消灭:灭蝇。长自己的志气,灭敌人的威风。
门:1.房屋、车船或用围墙、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:前门。屋门。送货上门。2.装置在上述出入口,能开关的障碍物,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:铁门。栅栏门儿。两扇红漆大门。3.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:柜门儿。炉门儿。4.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:电门。闸门。球进门了。5.门径:窍门。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。6.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,现在指一般的家庭:张门王氏。长门长子。满门。双喜临门。7.宗教、学术思想上的派别:儒门。佛门。左道旁门。8.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:拜门。同门。门徒。9.一般事物的分类:分门别类。五花八门。10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祸:1.灾难;不幸的事或情况。与“福”相对:灾祸。闯祸。2.损害:祸国殃民。
说到“灭门之祸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古代戏剧或小说中的悲情场景。比如《赵氏孤儿》里,奸臣屠岸贾为铲除政敌,设计陷害赵盾家族三百余口,最终仅剩一名婴儿幸存。这个成语描述的不仅是家庭成员全部遇难的极端惨剧,更隐含着权力斗争、人性善恶的复杂矛盾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‘灭门之祸’这么重的词?”其实这恰恰体现了汉语的凝练性——四个字既点明灾难的规模(全家遭殃),又暗示事件性质(人为祸患)。就像现代说“系统性崩溃”,背后可能关联着制度缺陷、管理失职等多重因素。
在当代语境中,这个成语更多用于比喻性表达。比如某百年老字号因经营不善倒闭,媒体可能用“遭遇灭门式危机”形容其传承断裂。这种用法弱化了字面血腥感,转而强调某种珍贵事物面临整体消亡的风险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现实中真正符合“灭门”定义的案例极为罕见。现代社会完善的司法体系、社会保障网络,以及邻里互助机制,都在降低这类极端事件的发生概率。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该成语逐渐从纪实描述转向象征隐喻。
我个人认为,这类成语的价值在于警示功能。就像博物馆里陈列的青铜刑具,它们提醒我们:某些看似遥远的悲剧,其实植根于人类永恒的弱点——贪婪、偏执、报复心。理解这些词语,就是在精神层面构筑防火墙。
下次听到有人说“差点酿成灭门惨案”,不妨多问一句:“您指的是字面意思还是比喻?”这种追问不仅能澄清事实,还可能打开深度对话的窗口。毕竟语言就像多棱镜,折射着使用者的认知维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