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én rú zhī huò
成语解释:焚如:指燃烧或火灾。遭受火烧的灾祸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明帝纪》:“人神弗右,而非罪师丹忠正之谏,用致丁、傅焚如之祸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火灾
繁体字形:焚如之禍
英文翻译:disasters
焚:烧:焚香。玩火自焚。忧心如焚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祸:1.灾难;不幸的事或情况。与“福”相对:灾祸。闯祸。2.损害:祸国殃民。
“焚如之祸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直接——比喻由疏忽或盲目行动引发的灾难性后果。比如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呢?”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某公司为了短期利益砍光整片森林建工厂,结果雨季时山体滑坡冲毁厂房,这不就是典型的“焚如之祸”吗?
有人可能会疑惑:“为什么非要强调‘焚如’这种极端形式?”其实古人用“火烧般猛烈”的意象,正是为了警示我们:很多灾难看似突然爆发,实则是长期积累的结果。就像现代人熬夜透支健康,表面看只是黑眼圈,但五年后查出重病,这种连锁反应才是最可怕的。
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科技发展的两面性。比如某些国家曾为发展核电忽视安全标准,最终酿成辐射泄漏事故。这提醒我们:在追求进步时,保持敬畏之心多么重要。有时候放慢脚步做风险评估,反而能走得更稳更远。
有人或许会问:“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古老成语吗?”看看这两年频发的网络安全事件就知道了。某企业为赶项目进度跳过程序测试,结果用户数据遭黑客洗劫,这种案例就像给“焚如之祸”做了数字化注解。危险从不会因时代进步而消失,只会变换形态出现。
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精妙之处在于它的预警功能。它像面镜子,照出人性中常见的侥幸心理。与其说它是危言耸听,不如看作前人智慧的结晶——毕竟防火毯永远比消防车更值得投资。当我们下次做重大决策时,不妨多问一句:“这个选择,会不会埋下焚如之祸的隐患?”
从历史角度看,这个词其实自带乐观底色。古人用它警示后人,本质上是对未来抱有希望。就像今天我们建立各种安全标准、推行可持续发展,都是在用实际行动回应这份来自千年前的智慧。灾难或许不可避免,但人类始终在学着与风险共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