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iǎo wú yǐng zōng
成语解释:看不到一点踪迹和影子
成语出处:茅盾《腐蚀 十一月十三日》:“努力追忆昨夜的颠倒迷梦,然而——已经渺无影踪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没有踪迹和影子
繁体字形:渺無影蹤
英文翻译:No trace
渺:1.形容水大:浩渺。2.渺茫:渺若烟云。渺无人迹。渺无声息。3.渺小:渺不足道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影:1.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,亦指不真切的形象或印象:人影。花影。倒影。幻影。影壁。影响。影射(借甲指乙,或暗指某人其事)。无影无踪。影影绰绰(模模糊糊,不真切)。捕风捉影。含沙射影(喻暗地里诽谤中伤)。2.形象:摄影(照相)。留影。剪影。影印。影像。3.描摹:影写。影抄。影宋本。4.指“电影”:影评。影院。影片。影视(电影和电视)。影坛。
踪:脚印;踪迹:踪影。失踪。跟踪。无影无踪。
提到"渺无影踪",很多人会联想到转瞬即逝的事物。比如清晨的薄雾,太阳刚露头就消散得渺无影踪,就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,前一秒还清晰可见,转眼间就再难寻觅。
有人可能会问:"这个成语只能形容具体事物吗?"其实不然。去年帮朋友调试的代码bug,费尽周折解决后,那些恼人的错误提示就像渺无影踪般彻底消失,这种抽象的问题同样适用。这说明成语的妙处在于其强大的场景适配性。
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有了新注解。某次用手机拍下晚霞,刚想分享却发现云彩已渺无影踪。数字时代的记录能力,反而让我们更直观感受到事物的转瞬即逝。这引发思考:科技究竟让我们更懂得珍藏,还是更习惯遗忘?
有个有趣现象:人们常用"人间蒸发"替代"渺无影踪",但前者总带着悬疑色彩,后者则更显诗意。这细微差别恰好说明,汉语成语自带的意境滤镜,是其他表达难以取代的。我认为,正是这种语言特质,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有生命力。
突然想到个反常识案例:去年种的薄荷,寒冬里枝叶渺无影踪,今春却从枯枝下窜出新芽。可见表面的消失不一定是终结,更像是自然界的智慧暂停。这种认知突破,或许就是成语教会我们的辩证思维。
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星空,流星划过后的轨迹何尝不是渺无影踪?但那些许光芒已在仰望者心中留下印记。这提醒我们:重要的不是事物存在的时长,而是它带来的启示与感动。或许,正是这种不确定性,才让生活中的每个瞬间更值得珍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