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nóng zhuāng dàn mò
成语解释:指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妆饰。参见“淡妆浓抹”。
成语出处:元·康进之《新水令·武陵春》曲:“两般儿情厮隐,浓妆淡抹包笼尽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濃妝淡抹
英文翻译:richly adorned or plainly dressed
浓:1.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多;稠密(跟“淡”相对):浓墨。浓云。浓茶。浓眉。2.程度深:兴趣很浓。睡意正浓。3.姓。
妆:1.对容貌进行修饰;打扮:梳妆。2.女子身上的装饰;演员的装饰:红妆。卸妆。3.指陪嫁物品:送妆。
淡:1.液体或气体中所含的某种成分少;稀薄(跟“浓”相对):淡墨。天高云淡。2.(味道)不浓;不咸:一杯淡酒。淡而无味。菜太淡,再放点盐。3.(颜色)浅:淡青。淡绿。颜色很淡。轻描淡写。4.冷淡;不热心:淡然处之。淡淡地答应了一声。5.营业不旺盛:淡季。淡月。近来生意很淡。6.没有意味的;无关紧要的:淡话。淡事。扯淡。7.姓。
抹:[mǒ]1.涂:涂抹。抹粉(喻美化或掩饰)。抹黑(喻丑化)。抹子(瓦工用来抹灰泥的器具。亦称“抹刀”)。2.揩,擦:抹拭。哭天抹泪。3.除去,勾掉,不计在内:抹煞。4.轻微的痕迹:“林梢一抹青如画”。一抹余晖。[mò]1.把和好了的泥或灰涂上后弄平:抹墙。抹石灰。2.紧靠着绕过去:抹头。抹身。3.用手指轻按,奏弦乐指法的一种。[mā]1.擦:抹桌子。2.按着向下移动、除去:抹不下脸来(碍于脸面或情面)。
提到“浓妆淡抹”,你会联想到什么?是舞台演员的油彩妆容,还是水墨画的深浅笔触?这个成语其实藏着“适度搭配”的智慧。比如有人参加婚礼时,用玫红色眼影搭配裸色口红,既突出眼部神采又不会显得夸张——这就是典型的浓淡相宜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浓和淡冲突吗?”其实就像炒菜放盐,红烧肉需要重酱油提香,清蒸鱼只需几粒盐吊鲜。去年我参观美术馆时,看到一幅山水画:近处山石用浓墨勾勒棱角,远处层云以淡彩晕染,这种对比反而让整幅画有了呼吸感。
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是穿衣搭配。我闺蜜有件刺绣繁复的汉服外套,她总会搭配纯色打底衫,这样既保留了传统服饰的华丽,又不会让人眼花缭乱。这让我想到,所谓“浓妆淡抹”本质上是在寻找视觉平衡点,就像吃火锅时辣汤配酸梅汁,强烈的味觉碰撞反而产生奇妙和谐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形容四季景色。春天樱花盛开时,杭州西湖边常有这样的景致:深粉色的花团(浓)映着青灰色的湖水(淡),游船划过时,破碎的倒影就像打翻的调色盘。这种自然界的“妆容”比人工修饰更触动人心。
现代人常陷入“非黑即白”的选择焦虑,其实不妨学学这个成语的智慧。上周我尝试用哑光底妆搭配亮片眼影,意外收获同事好评。关键不在于浓或淡本身,而在于理解不同场合的需求——就像写文章要有详略得当,做设计要懂留白艺术。
下次挑选口红时,或许可以这样思考:正红色适合搭配简洁的眼妆,豆沙色则能衬托精致的睫毛。说到底,浓妆淡抹不是单选题,而是开放式的搭配实验。正如宋代诗人早就领悟的,真正动人的美,往往藏在收放自如的平衡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