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iú
  • fē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iú fēng yú sú

成语解释:指遗留的风气、习俗。

成语出处:宋·王安石《虔州学记》:“同四海于一堂之上,而流风余俗,咏叹之不息,凡以此也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民间风俗

繁体字形:流風余俗

英文翻译:To pass the time

流风余俗的意思

流:1.液体移动:流水。流汗。流血。流泪。流程。流泻。流质。流水不腐。汗流浃背。随波逐流(随着波浪起伏,跟着流水漂荡,喻没有主见,随着潮流走)。2.像水那样流动不定:流转(zhuǎn)。流通。流寇。流浪。流离。流散。流失。流沙。流露。流萤。3.传播:流言。流传。流芳。流弊。流毒。流行(xíng)。4.指江河的流水:河流。江流。溪流。激流。奔流。5.像水流的东西:气流。暖流。电流。6.向坏的方面转变:流于形式。7.旧时的刑罚,把犯人送到荒远的地方去:流放。流配。8.品类,等级:流辈。流派。9.指不正派:二流子。
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”,讽刺。

余:1.剩下来的;多余的:余粮。2.零数:十余人。一斤余。3.文言人称代词。我。4.“餘”,另同“
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
成语评论

流风余俗”这个词,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,但它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比如,某地至今保留着每年清明集体扫墓的习俗,年轻一辈即使在外工作,也会尽量赶回老家参与。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这种传统能延续至今?”答案很简单:它承载着家族情感的联结。老一辈用行动告诉年轻人,“血缘”不只是基因的传递,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。

再举个有意思的例子,北方某些城市至今流行着“立冬吃饺子”的习惯。有人疑惑:“饺子哪里不能吃?为什么非要这天吃?”其实这和过去农业社会的气候规律有关。老人们常说“立冬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,看似是玩笑话,实则藏着先辈应对严寒的生存智慧。现在的年轻人或许不再担心冻耳朵,但热腾腾的饺子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时令更迭的诗意。

有个朋友曾分享过他的见闻:在江南水乡,至今能看到新娘子出嫁时佩戴祖传银饰的习俗。这引出一个问题:“现代婚礼讲究时尚,老物件不会显得过时吗?”仔细观察会发现,那些被摩挲得发亮的银饰上,其实镌刻着跨越时空的祝福。当新娘戴上曾祖母陪嫁的簪子,某种比流行趋势更恒久的东西就在悄然延续。

我个人觉得,流风余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“无用之用”。就像闽南人泡功夫茶,并不只为解渴,而是创造对话的契机;就像蒙古族那达慕大会,表面是竞技比赛,实则维系着草原儿女的集体记忆。这些看似“老派”的习俗,其实在用独特的方式对抗着现代社会的疏离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流风余俗不等于守旧不变。苏州评弹艺人将传统曲目改编成流行曲调,山西面食师傅用抖音直播拉面绝活,这些都是鲜活的例证。传统若要保持生命力,既需要守住核心精神,也要敢于穿上时代的新衣。就像黄河水永远奔流,但每次冲刷都会形成新的河床。

当我们谈论这些文化现象时,不必刻意强调“保护”,更应关注“参与”。下次遇到传统习俗时,不妨先放下“这是不是过时了”的评判,试着感受其中的人情温度。或许会在某个瞬间发现,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生活智慧,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滋养着当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