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bù hán hú
成语解释:态度明确坚定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国共合作成立的迫切任务》:“关于这种政策改变的客观原因和时间性,我们曾经毫不含糊地说明了自己的观点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人的态度、处事
繁体字形:毫不含糊
英文翻译:unequivocal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含:1.东西放在嘴里,不咽下也不吐出:含一口水。含着橄榄。2.藏在里面;包括在内;容纳:含着眼泪。这种梨含水分很多。工龄满三十年以上(含三十年)者均可申请。3.带有某种意思、情感等,不完全表露出来:含怒。含羞。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。
糊:[hú]1.用黏性物把纸、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:糊信封。糊墙。糊顶棚。糊风筝。2.同“煳”。3.粥类食品。[hū]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、窟窿或平面:用灰把墙缝糊上。往墙上糊了一层泥。[hù]样子像粥的食物:面糊。芝麻糊。辣椒糊。
成语是中文里浓缩的智慧,如何用它们表达“毫不含糊”的态度?比如有人问:“哪个成语能表达明确到不容置疑的意思?”答案可能是“斩钉截铁”。比如老板说:“这个项目周五前必须上线,没有商量余地!”——这种语气就像用斧头劈木头,干脆利落,不带丝毫犹豫。
再比如,有人疑惑:“形容证据确凿的成语是什么?”这时可以用“铁证如山”。例如警方破案时展示的指纹、监控和目击者证词,所有线索环环相扣,让人无法辩驳。生活中若遇到需要强调事实的情况,这个成语能让表达更有力量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难道所有‘不含糊’的成语都这么严肃吗?”当然不是。“一清二楚”就自带轻松感。比如朋友教你组装家具时说:“先把A零件插进B槽,一清二楚吧?”这种表达既清晰又不会让对方紧张,反而拉近了距离。
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:汉语里“不含糊”的表达往往与具体事物挂钩。比如“黑白分明”用颜色对比体现立场,“板上钉钉”用物理动作强化确定性。这种具象化让抽象概念变得可触摸,或许正是成语流传千年的秘密。
个人认为,使用这类成语的关键在于场景匹配。在商务谈判中用“当机立断”彰显魄力,在家庭教育中用“泾渭分明”树立边界,就像不同场合穿不同衣服。下次遇到需要明确表态时,不妨试试这些成语,它们比直接说“我确定”更有韵味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把“毫不含糊”的成语比作工具,它们更像是锤子、尺子还是放大镜?每种工具对应不同的使用场景,或许这正是语言灵活性的体现。选择得当,简单的四个字就能让表达事半功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