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bù lì jǐ,zhuān mén lì rén
成语解释:丝毫不为个人利益着想,一心一意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纪念白求恩》:“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,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,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毫不利己,專門利人
英文翻译:No self-interest, special interest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利:1.锋利;锐利(跟“钝”相对):利刃。利爪。2.顺利;便利:不利。成败利钝。3.利益(跟“害、弊”相对):利弊。有利。兴利除害。4.利润或利息:暴利。薄利多销。本利两清。5.使有利:利国利民。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。6.姓。
己:1.自己:知己知彼。舍己为人。严于律己。2.天干的第六位。见〖干支〗。3.姓。
专:1.集中在一件事上的:专心。专题。专业。专款。专科。2.在学术技能某方面有特长:他知识面广,但不专。3.光;只;专门:他专爱挑别人的毛病。王大夫专治皮肤病。4.独自掌握和占有:专制。专权。专利。5.姓。“耑”
门:1.房屋、车船或用围墙、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:前门。屋门。送货上门。2.装置在上述出入口,能开关的障碍物,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:铁门。栅栏门儿。两扇红漆大门。3.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:柜门儿。炉门儿。4.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:电门。闸门。球进门了。5.门径:窍门。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。6.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,现在指一般的家庭:张门王氏。长门长子。满门。双喜临门。7.宗教、学术思想上的派别:儒门。佛门。左道旁门。8.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:拜门。同门。门徒。9.一般事物的分类:分门别类。五花八门。10.姓。
利:1.锋利;锐利(跟“钝”相对):利刃。利爪。2.顺利;便利:不利。成败利钝。3.利益(跟“害、弊”相对):利弊。有利。兴利除害。4.利润或利息:暴利。薄利多销。本利两清。5.使有利:利国利民。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。6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提到“毫不利己,专门利人”,很多人会想到大禹治水的典故。传说大禹为了治理洪水,三过家门而不入,把百姓安危看得比个人得失更重要。这成语最初描述的是一种极致的利他精神,但放到今天,它还能被普通人实践吗?
举个现实例子:疫情期间,不少志愿者主动为隔离居民送菜送药,自己却冒着感染风险。有人问:“他们图什么?”一位志愿者回答:“这时候总得有人站出来,没空想自己。”这种行动看似“反人性”,实则是人性中善意的放大——当社会需要时,普通人也能迸发超越自我的力量。
有人质疑:“完全不考虑自己,难道不会吃亏吗?”这里有个误区。“专门利人”不等于完全牺牲自我。比如医生救治病人时专注专业,暂时忘记疲惫,但事后获得职业成就感,这其实是利他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平衡。就像蜡烛燃烧照亮他人,本身也实现了作为蜡烛的意义。
我曾在山区见过支教老师,他们拿着微薄补贴,却把知识倾囊相授。有个细节让我触动:学生用野花编成手环送老师时,她眼里的光比收到奖金还亮。这或许印证了心理学中的“助人愉悦效应”——给予本身就能激活大脑奖赏机制,看似无私的行为,反而滋养了精神世界。
反向思考下,如果社会完全缺乏这种精神会怎样?交通事故现场无人施救,老人跌倒没人搀扶,这样的场景让人不寒而栗。事实上,“专门利人”就像社会润滑剂,它不要求人人做圣人,但需要关键时刻愿意多走一步的勇气。毕竟,谁都有可能成为需要帮助的那个人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越是强调合作共赢的领域,这种精神越常见。比如开源社区的开发者们免费贡献代码,反而推动技术更快进步。这说明利他行为与集体进步存在正向循环——当个人智慧汇聚成公共资源,最终会回馈整个群体,包括贡献者自己。
最后想说的是,这种精神不必被神化。给迷路人指个方向,帮同事分担紧急任务,甚至对外卖员多说声“谢谢”,都是日常化的体现。就像往池塘扔石子,涟漪会层层扩散。与其纠结“完全无私”,不如先相信:每个微小的善意,都在让世界变好一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