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n hán hū hū
成语解释:含混不清的样子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5回:“老太太与凤姐姐方才说话含含糊糊,不知是什么意思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不清晰
繁体字形:含含糊糊
英文翻译:Containing paste
含:1.东西放在嘴里,不咽下也不吐出:含一口水。含着橄榄。2.藏在里面;包括在内;容纳:含着眼泪。这种梨含水分很多。工龄满三十年以上(含三十年)者均可申请。3.带有某种意思、情感等,不完全表露出来:含怒。含羞。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。
含:1.东西放在嘴里,不咽下也不吐出:含一口水。含着橄榄。2.藏在里面;包括在内;容纳:含着眼泪。这种梨含水分很多。工龄满三十年以上(含三十年)者均可申请。3.带有某种意思、情感等,不完全表露出来:含怒。含羞。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。
糊:[hú]1.用黏性物把纸、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:糊信封。糊墙。糊顶棚。糊风筝。2.同“煳”。3.粥类食品。[hū]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、窟窿或平面:用灰把墙缝糊上。往墙上糊了一层泥。[hù]样子像粥的食物:面糊。芝麻糊。辣椒糊。
糊:[hú]1.用黏性物把纸、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:糊信封。糊墙。糊顶棚。糊风筝。2.同“煳”。3.粥类食品。[hū]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、窟窿或平面:用灰把墙缝糊上。往墙上糊了一层泥。[hù]样子像粥的食物:面糊。芝麻糊。辣椒糊。
生活中总有些时候,我们说话需要留点余地。比如同事问你"觉得新方案怎么样",你回一句"可能还有优化空间",这就叫模棱两可。这种表达既避免了直接否定,又给后续调整留了台阶。
有人问:"为什么要用这些含糊的成语?"其实这和我们的文化习惯有关。就像古话说的"看破不说破",当面对敏感话题时,语焉不详反而能维持表面和谐。比如亲戚问起工资,一句"够养活自己"就巧妙避开了具体数字。
最近遇到个真实案例:小区物业贴通知说"近期可能进行设施维护"。结果第二天就停水八小时,居民们这才明白"可能"等于"必然"。这种闪烁其词的表达,本质上是在降低承诺风险。不过依我看,适度的含糊是智慧,过度的模糊就成了推诿。
职场上常听到的"原则上不同意",实际上就是含糊其辞的高级版。曾经有位项目经理分享经验:"当客户提不合理需求时,我会说'这个方向值得深入探讨',既不当场拒绝,又为后续谈判争取时间。"这种策略性表达,确实比直来直往更保护双方关系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越是重要的事情,人们越倾向用模糊表达。就像医生常说"大概率是良性",而不会说"100%没问题"。这种语言习惯背后,藏着对不确定性的敬畏。不过作为普通人,我们倒不必学得那么谨慎,有时候直截了当反而更高效。
最后想说的是,语言就像调色板,模糊表达和清晰陈述都是必要色彩。关键要分场合使用:签合同时需要白纸黑字,安慰朋友时不妨委婉些。毕竟,沟通的本质不是词汇堆砌,而是让信息在人与人之间顺畅流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