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n hú bù qīng
成语解释:躲躲闪闪,缺乏明确的表态。模棱两可,暧昧
成语出处:邓小平《目前的形势和任务》:“各级党组织直到每个支部的态度都要十分坚定,不能有任何游移不定、含糊不清的表现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态度
繁体字形:含糊不清
英文翻译:Ambiguity
含:1.东西放在嘴里,不咽下也不吐出:含一口水。含着橄榄。2.藏在里面;包括在内;容纳:含着眼泪。这种梨含水分很多。工龄满三十年以上(含三十年)者均可申请。3.带有某种意思、情感等,不完全表露出来:含怒。含羞。谈吐中含着一种失落感。
糊:[hú]1.用黏性物把纸、布等粘起来或粘在别的器物上:糊信封。糊墙。糊顶棚。糊风筝。2.同“煳”。3.粥类食品。[hū]用较浓的糊状物涂抹缝子、窟窿或平面:用灰把墙缝糊上。往墙上糊了一层泥。[hù]样子像粥的食物:面糊。芝麻糊。辣椒糊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清:1.洁净;清澄。与“浊”相对:清波。2.清楚;明白:分清敌我。说清道理。3.查点:清仓。4.寂静:清幽。5.尽;完;一点不留:清除。6.不贪污:清廉。7.朝代名(1644—1911)。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。1616年(明万历四十四年)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。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。1644年明亡,清世祖爱新觉罗·福临入关,定都北京,逐步统一全国。1911年(清宣统三年)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,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。
成语是汉语的精华,但有些成语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变得“暧昧不明”,甚至衍生出与原意相反的理解。这种现象如何产生?我们不妨先看个例子。
“空穴来风”现在常被用来形容毫无根据的传言。但翻看《史记·乐书》会发现,原文“空穴来风,其源有自”本意恰恰相反——风从洞穴穿过,说明确实存在气流通路,比喻传言存在事实依据。这种语义反转就像手机游戏里的"传话"环节,随着传播链条拉长,原意可能被层层改写。
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理解偏差?语言学家发现,成语的误用往往源于语境缺失。比如“七月流火”原指农历七月天气转凉("火"指心宿二星),现在却被用来形容盛夏酷暑。当人们脱离农耕文化背景,仅凭字面理解"流火",自然会产生认知错位。这提醒我们,理解成语需要像考古学家那样,耐心拂去历史尘埃。
在互联网时代,某些成语甚至发展出双重解释。比如“三人成虎”,既保留着"谣言重复千遍成真理"的传统警示,又被部分年轻人解读为"团队协作能创造奇迹"的积极寓意。这种语义的弹性化,既展现语言的生命力,也带来沟通隐患。就像同一把钥匙可能开启不同的门,关键要看使用者如何把握语境。
面对语义模糊的成语,我的建议是保持开放与审慎的平衡。在文学创作中不妨灵活运用新解,但在学术写作或正式场合,仍应遵循规范释义。毕竟语言如水,既需要流动更新,也需要河道引导。下次遇到拿捏不准的成语时,不妨像调鸡尾酒那样:先确认基酒(本义),再考虑添加风味(引申义)。
语言变迁如同城市改造,旧建筑与新地标并存才构成独特景观。当我们看到"差强人意"被用作"勉强合格",与其急于纠正,不如观察这种用法背后的社会心态。或许在不远的未来,词典编纂者会给这类成语标注双重释义,就像给古建筑挂上"保护性利用"的牌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