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o bù jīng yì
成语解释:毫:丝毫。指丝毫不往心里去
成语出处:葛琴《罗警长》:“警长毫不经意的,从那黑泥中插过去,昂昂地跨着大的踏步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指丝毫不往心里去
繁体字形:毫不經意
英文翻译:Inadvertently
毫:1.细长而尖的毛:狼毫笔。羊毫笔。2.指毛笔:挥毫。3.秤或戥子上用手提的绳:头毫。二毫。4.一点儿(只用于否定式):毫不足怪。毫无头绪。5.(某些计量单位的)千分之一:毫米。毫升。毫克。6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b)质量或重量,10丝等于1毫,10毫等于1厘。7.货币单位,即角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经:[jīng]1.(旧读jìng)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(跟“纬”相对):经纱。经线。2.中医指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:经脉。经络。3.经度:东经。西经。4.经营;治理:经商。整军经武。5.上吊:自经。6.历久不变的;正常:经常。不经之谈。7.经典:本草经。佛经。念经。十三经。8.月经:行经。经血不调。9.姓。10.经过:经年累月。几经周折。这件事是经我手办的。经他一说,我才知道。11.禁(jīn)受:经不起。经得起考验。[jìng]织布之前,把纺好的纱或线密密地绷起来,来回梳整,使成为经纱或经线:经纱。
意:1.意思:来意。2.愿望:满意。3.料想:出其不意。4.事物流露的情态:春意。5.意大利的简称。
成语用得太刻意,反而显得别扭?比如同事汇报项目进度时说:“这次真是水到渠成,客户看完方案当场签约。”这句话里的成语用得恰到好处,既点明了顺利推进的过程,又不会让人觉得在掉书袋。那到底怎么判断成语用得好不好?关键看它有没有像盐溶于水般自然融入语境。
有人担心成语会拉开交流距离,其实不然。上周在超市遇见邻居拎着大包小包,她笑着抱怨:“本想买瓶酱油,结果顺手牵羊带回来三袋零食。”这个略带自嘲的用法瞬间拉近了对话氛围。成语本身没有“高级”或“老旧”的标签,重要的是使用者能否把它转化成生活化的表达。
个人认为成语就像厨房里的调味料,用得精准能提鲜,撒得太多就齁嗓子。有次听年轻人形容朋友关系:“我俩就像焦不离孟,连上厕所都要约着去。”这种古今混搭的用法反而充满时代感。与其纠结该不该用成语,不如关注语言是否准确传达了想表达的画面感。
当我们在聊天软件里敲下“这事八字没一撇”时,键盘自动联想出的表情包可能比文字更抢眼。但正是这种历经千年的凝练表达,往往比长篇大论更能引发共鸣。下次想用成语时,不妨先自问:这个说法是否比我用白话描述更生动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,那就大胆让它为你的表达锦上添花。
语言始终是流动的河流,既需要传统成语作为河床里的鹅卵石,也需要新鲜词汇像浪花般跳跃。观察到咖啡馆里中学生讨论游戏时会说:“这关卡设计真是峰回路转”,突然觉得成语的生命力比我们想象的更旺盛。或许真正的语言智慧,在于让每个时代的表达都能找到自己的栖息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