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kuàng
  • yǐn
  • jiǔ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kuàng rì yǐn jiǔ

成语解释:犹言旷日长久。

成语出处:《汉书·严助传》:“旷日引久,士卒劳倦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曠日引久

英文翻译:delay for a long time

旷日引久的意思

旷:1.空而宽阔:旷野。地旷人稀。2.心境开阔:旷达。心旷神怡。3.耽误;荒废:旷课。旷工。旷日废时。4.相互配合的两个零件(如轴和孔、键和键槽等)的间隙大于所要求的范围;衣着过于肥大,不合体:车轴旷了。螺丝旷了。这双鞋我穿着太旷了。5.姓。

日:1.太阳:日出。日落。2.指日本:日圆。日语。3.从天亮到天黑的一段时间;白天(跟“夜”相对):日班。日场。日日夜夜。夜以继日。4.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;一昼夜;天:今日。明日。改日再谈。5.用于计算天数:十日。多日不见。6.每天;一天天:日记。日产量。日新月异。生产日有增加。经济日趋繁荣。7.泛指一段时间:往日。来日。昔日。8.特指某一天:假日。生日。国庆日。9.姓。

引:1.拉,伸:引力。引颈。引而不发。引吭高歌。2.领,招来:引见。引子。引言。引导。引荐。抛砖引玉。3.拿来做证据、凭据或理由:引文。引用。援引。4.退却:引退。引避。5.旧时长度单位,一引等于十丈。6.古代柩车的绳索:发引(出殡)。

久:1.时间长(跟“暂”相对):久别。久经锻炼。我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。2.时间的长短:你来了有多久?。历时三个月之久。3.姓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旷日引久”,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词有点陌生,但它其实描述了一种常见现象——某件事耗费的时间太长,甚至让人感到疲惫或失去耐心。比如工作中一个项目反复修改却始终无法落地,团队成员难免嘀咕:“这事儿旷日引久的,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结果?”这时候问题来了:为什么有些事明明可以快速解决,却会拖成“持久战”?答案可能藏在目标不清晰、资源分配不当或是沟通成本过高这些细节里。

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王想自学编程,买了十几本教材,每天东学一点西看一章,三个月后却发现连基础代码都写不顺。朋友问他:“你这不是旷日引久吗?怎么不集中火力攻破一个领域?”这里藏着另一个核心问题:旷日引久”和“持之以恒”有什么区别?关键在于是否有明确的进度把控。像小王这样没有规划的学习,时间拉得再长也难以形成有效积累。

有个现象特别值得注意:现代人容易陷入“自我感动式旷日引久”。比如有人坚持每天早起打卡却用这时间刷手机,表面上坚持了200天,实际毫无产出。这让我想到:时间长度真的等于价值厚度吗?未必。真正重要的是在持续投入中不断校准方向,就像种树——每天浇水固然需要坚持,但定期修剪枝叶才能让成长更高效。

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个真实案例:市场部为了一场活动讨论了两个月场地布置方案,直到活动前一周才惊觉嘉宾邀约还没启动。这种“细节完美主义”导致的旷日引久,本质上是对主次矛盾的误判。这带出一个新视角:如何避免让“做好充分准备”变成拖延的借口?我的经验是给每个阶段设置“强制输出点”,比如必须在周三前确定邀请名单,哪怕装饰方案还没完全定稿。

观察发现,容易旷日引久的事情往往具备两个特征:一是结果不可量化,二是反馈周期过长。就像家长教育孩子,如果只强调“你要好好读书”而缺乏阶段性目标,十几年后可能突然发现亲子沟通已积重难返。这引申出一个深层思考:如何在长期事务中设计短期正反馈?就像游戏里的成就系统,背完50个单词就奖励自己看场电影,让漫长的过程变得有盼头。

最后想说,时间本身没有好坏,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赋予它意义。与其焦虑某件事耗时太久,不如定期做“进度CT扫描”:现在进行到哪个模块?卡点在哪里?下次优化方向是什么?就像跑马拉松时每公里看次表盘,既不会因为总距离太长而绝望,又能及时调整配速。毕竟,真正重要的不是用了多少天,而是这些天数里沉淀了多少真实价值。